与钱有关

四月 28, 2018/ 0 评论

大与小

自从美国大片涌入我国,于是一些国内电影人和一般观众,不免产生一番慨叹:看来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大把的美金,何愁拍不出有震撼力的电影?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许多情况下,艺术并不青睐金钱,也不是有了大把的票子就可以征服缪斯之神。据说《荆轲刺秦王》就花去不老少的钞票,不可谓不是大制作了:恢宏的场面,辉煌的服装,璀璨的明星。到了你猜怎么着?全拧!老百姓不爱看不说,肚子里喝了不少墨水的文化人也不说个好儿,媒体和批评家更是称之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对此陈凯歌本人也怨气十足,虽然随后他又对影片作了部分修改,但种种努力均以失败告终,反而让媒体觉得他主动降格的行为不仅丧失艺术原则,也令媒体中的艺术批评者不满。按照导演陈凯歌的说法,是要把《荆》片拍成史诗式的大片。无奈观众花了不菲的电影票钱,谁也不想来琢磨你的什么史诗,中外电影观众都一个德行儿:都爱吃故事。你制造不出令人如痴如醉泪流满面揪心扯肺拍案称奇的故事,却异想天开地企图掏观众的腰包,希望天上掉馅饼,怎么可能!

事实上,只要精打细算,用心构思,少花钱同样也能赢得票房。150万元拍一部影片在今天看来不算个大数目,较之《泰坦尼克号》的3亿美元,《星球大战》的1亿美元,这个数目,虽不像某导演所说的,还不够剧组喝咖啡的,但也确实不算多。大抵是几部国产大片的血本无归打了水飘吧,如今电影制作商宁可花钱让新人练手,也不愿再将宝押在一些大导身上。如北影近期推出的七部新片,总投资只有1500万元。像阿年的《呼我》、王小帅的《梦幻田园》、路学长的《光天化日》、管虎的《故称通话》,讲的都是年轻人的故事,这批被称为新生代的导演们,脑瓜子灵,明白观众的那点心思,拍出的片子可能要中看一些。由瞿颖出任一号的都市爱情片《谁的谁心疼》,是一部为2000年情人节度身定做的影片。整部影片只用了90盘胶片,片比基本上限定在3∶1。另外,为降低成本,剧组主创人员的开支采用了后期分帐的方式。投资此片的有关公司认为,智慧和辛苦完全可以弥补经费的不足。全片就是瞿颖、邵峰这对俊男靓女围绕着一辆二手车,将恋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联系在一起,是一部有点味道的都市青春片。在1000万元的《一个都不能少》之后,张艺谋也小气了一把:他拍的《我的父亲和母亲》,按他的说法,是舍浓郁而求单纯,就是想平心静气、安安静静地拍一部小制作。遥想当年,小制作弄出的大动静至今令人赞叹不已:《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一江春水向东流》、《锦上添花》、《李双双》多么富有生活气息,故事非常抓人。那时候,国家经济落后,怎么可能动辄拿出数百万元、上千万元去拍一部电影?

显然,小制作曾经和正在给国产电影带来可观效益。不少人已经意识到:艺术之所以发展到当今这样大手大脚,其中往往有许多艺术之外的因素。在钞票堆起来的电影生产面前,中国电影人逐步走向了务实,不仅考虑投入的广告效应,更要重视投放市场后的回报。与曾几何时的把大制作、大投入当作卖点相比,中国电影人也注意了节俭,脑壳里多了根弦,清醒和明白了许多。毕竟,低投入赢得高票房才是理想境界,才叫有本事。那种闭塞眼睛捉麻雀,不在乎市场,不注重和观众交流,赔本赚吆喝,玩个性,不但得不到观众的喝彩,到了还落得个冤大头的可悲结局,那才叫顶着磨盘做戏——人吃了亏,戏又不好看!

值不值

眼下,出国留学成了时尚。一些家长含辛茹苦乃至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送出国门,域外镀金。报载:有对在内地机关当公务员的中年夫妇,不久前把女儿送到美国一所大学读书,说好了一年的交流期,期满回国。如今交流期已过,他们并没有招女儿回国的意思。最近女儿又来电话要5000美元交学费。在机关工作的这对夫妇,每月收入加起来才2000多元钱,这5000美元的学费(约合4500元人民币)无疑是一笔巨款,几乎相当于夫妇俩一年的收入。一年前女儿赴美留学时带的学费和生活费1万美元,还是夫妇俩向亲朋好友借的。用孩子母亲刘女士的话说:当初为了女儿的学费,我们的脸皮都厚得像城墙啦,欠了一屁股的债!如今,这笔债还没还清,再找别人借,实在是不好意思。为了给女儿筹措学费,夫妇俩把家里三居室的其中两间一狠心租给了一家企业当办事处,这样他们每月可收入1500元的房租。剩下的唯一一间不足9平米的斗室,她和丈夫凑合着住了。为了多挣钱,丈夫每天下了夜班还要趴在小课桌上拼命地爬格子,给当地或外地的报纸投稿挣稿费,有时夫妇俩一齐上阵,一个桌上写,一个床边抄,常常忙到凌晨3、4点钟,和衣躺一会儿便朝单位赶。为了给女儿攒学费,他们把生活水平降到最低,每天中午只吃三块钱一盒的盒饭,周末到各自的父母那儿蹭饭。衣服么,穿40—50元一件的处理品。他们说,穿好穿坏无所谓,一切围绕着女儿留学这个中心。

说到女儿在美国的生活,刘女士的眼泪止不住涌了出来。说女儿刚到美国时,住地没床,就把从国内带的被子、衣服铺在地板上,一睡就是半年。因为吃不起蔬菜、水果,天天吃麦当劳、肯德基,脸上都长了大包。就这样,还是靠每天打工几小时,挣得的生活费。在美国打工不容易,和她一块去的同学有十来个,全打工,有给人看车的、有送牛奶的、有陪老太太的、有给人当保姆做家务的。吴女士说,像我们这样无钱无权的下层人家,让孩子出国够难的。但我们就是抱定一个信念,望女成凤!想想我们当年过的是什么日子?刚上初一赶上文革,高中毕业赶上插队,三十多岁费劲拔力混上个函授大专文凭还让人瞧不起。好不容易调到机关当公务员吧,人家处长副处长都比你年轻10岁,我们这辈子还能有什么戏?自己的梦破碎了,只有把梦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所以,我们就是砸锅卖铁、吃糠咽菜也得让女儿出去闯一闯。说真的,不让女儿出去,连她爷爷奶奶都不依。孩子出国时给国内有关机构交的3万块押金,就是两边老人赞助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普天之下的父母,似乎是爱的化身。中国的父母可能是全世界活得最累的。然而他们可曾知道,中国留学生想在别人的土地上成龙变凤,又谈何容易!为了生存,这些在国内可能是天之骄子的天涯沦落人,不得不把自己的尊严、志趣等等暂时尘封起来,去做他们本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与他们的专业、志向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以维持在当地的尺度衡量起来显然是不入流的生活。

当然,这些扫兴的话,对于立志送子女出国留学的父母们,可能被堂而皇之地翻译成另一种含义的语言:自古英雄多磨难啦,樱桃好吃树难栽啦,梅花香自苦寒来啦等等。想想,也是。开放时代了,应当允许人们选择。更何况,在国外混出个人五人六的不也大有人在吗!(周思明)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