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交所风景独好?

七月 10, 2018/ 0 评论

伦敦股票交易所(“伦交所”)是一块肥肉。近年来,几家交易所对伦交所动过心思,有的还正式求好。今年美国人也想对伦交所下手。2006年3月,纳斯达克提出以42亿美元收购伦交所,但被伦交所断然拒绝。纳斯达克暂时偃旗息鼓而去,但有可能卷土重来。此外,纽约股票交易所(“纽交所”)也是磨刀霍霍向猪羊,准备对伦交所下手。2006年3月8日,纽交所刚刚变身上市,就迫不及待地准备对外扩张,包括考虑收购伦交所。

 

 

凡是美国人看上的,身价自然很高——美国人有的是钱。伦交所顿成各方关注对象,许多人在问:伦交所好在哪里?从表象看,伦交所功能比较齐全。1996年伦交所实行改革:交易电子化,结算电子化,每周五日持续结算。纽交所这边改革的步伐慢了一点。美国是有纳斯达克,纳斯达克的电子交易系统一直是世界领先。但美国市场比较分散,不如英国来的集中。但伦交所一风景这边独好,应当还有其他原因。

英国的《金融时报》吹嘘说,英国在股市监管方面刚柔并济,“有力有节”。20年前,英国放松监管,也称“宇宙大爆炸”(Big Bang)。之后伦敦的许多金融机构纷纷易手,大批美资机构涌入英国安营扎寨。但英国人并没有紧张,因为这些机构还在英国做生意,肉还是烂在他们的锅里。另一方面,英国加强监管,以金融服务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ies)代替了十个自我监管组织。而且英国始作俑者,率先由一个机构统一监管整个市场。随着伦交所的走俏,英国人也开始吹嘘这种模式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但我以为,所谓“优越性”也是“成者为王,败者寇”,所谓“成功”,也有很的偶然性,有各种偶然因素,变数很多,昨是今非。现在宣布伦敦的胜利还为时过早。

 

 

在美国那边,确实也出现了问题。上次新经济美国券商乱子闹大了,结果国会推出了《萨班斯法》,给上市公司多戴了几道紧箍咒。《萨班斯法》不是不好,只是成本较高。美国券商有暴吃暴饮的习惯。许多上市公司觉得比较冤,尤其是新上市的公司觉得比较冤。新上市的公司没有做过坏事,或是说还没有来得及做坏事,板子却打到了他们屁股上,《萨班斯法》的披露规则增加了他们的上市成本。再说,其他地方没有紧箍咒的话,为什么不去其他地方?结果伦交所抢了美国交易所的生意。截止2006年3月底,伦交所有310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为7.5亿兆亿美元,流通性极高(2004年,上海和深圳两处交易所的市家总值大约是37056亿人民币)。仅2005年一年,伦交所便吸引了来自29个国家的129家公司。俄罗斯和亚洲国家的一些大公司避开纽交所,宁愿到伦交所去上市。俄罗斯Lukoil的和电讯巨无霸Sistema都在伦交所上市。而自2004年以来,共有30家公司退出了美国的交易所。所以,美国交易所很想收编伦交所。官军对土匪是两手硬:抚剿并用,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招安收编。股票交易所的兼并也有此意。

不过,从世界范围来说,股市的天下,仍然是美国人的天下。即便今日伦交所走俏,美国券商仍然是老大,而且越来越强势。就收购伦交所的企图而言,表面上看是美国两家证券交易所的行为,但背后有黑手,幕后策划的是美国的大券商。纽交所的首席执行官约翰·塞恩(JohnThain)本人就长期担任高盛的总裁。群岛交易所的老板之一就是高盛。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美国券商想抢占新的制高点。美国人就是强势,纳斯达克欠了一屁股债,总额达12亿美元的长期贷款,还敢去收购伦交所。

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伦交所有205年的历史,但纽交所历史更长,有213年的历史,比伦交所还早八年。纽交所起源于一棵橡树之下,股票经纪人常在此碰头,而伦交所最早是一帮股票生意人聚集的一家咖啡店。两家交易所的起家颇有相似之处,但就实力来说,纽交所远在伦交所之上。纽交所的市值是100亿美元,而截止2006年3月底,伦交所的市值是53亿美元。目前纽交所的势头很好,纽交所兼并群岛交易所之后行情看涨,股票价格当日由每股67美元涨到80美元。

伦交所走红对中国有什么启示?我觉得没有启示。中国和欧美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道。“性相近,习相远。”孔子这两句话用来形容中、美这两个民族的习性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许多在英、美国家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中国是连影子也没有。所谓接轨,应该还很遥远。比如,英、美股市的主体是真正独立的。在收购伦交所的角逐中,纽交所与纳斯达克就是各怀鬼胎,互为对手。换在我们国家,一定是要以大局为重,搞海外搞兼并收购,两家中资公司不能自相残杀,沙老太婆和阿庆嫂不能打起来。

朱伟一/北京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