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深处的桃花源

七月 11, 2018/ 0 评论

黄橙/厦门

西山在太湖深处,离最近的湖岸有4000多米,千万年来它都以孤岛的幽静和美丽,镌刻在有幸来过的人心里。其中名人不少,例如吴王夫差、西施、刘长卿、白居易、贾岛、徐霞客……

倘若不是1994年通了太湖大桥,这西山与古代诗画中的西山应没什么两样,恬淡安然如世外桃源。若有外人来,村民也许会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太湖石产地——石公山

太湖大桥就像“三级跳”,跨长沙、叶山两岛,以三座造型迥异的桥梁到达西山,绵绵十余里,如同一条飞舞的银链,飘落在太湖群岛之间。从苏州火车站坐69路公交车,可以一直坐到最后一站下车,这终点站就是西山的东南隅,鼎鼎有名的石公山坐落于此。之所以说石公山如雷贯耳,那是因为我们所熟知的“最有文化味的园林奇石”——太湖石就出自这里,《水浒传》花石纲的故事也与这里有关,自古以来,石公山就是太湖石(亦叫花石)的重要采集点之一,尤其是艺术家皇帝宋徽宗上台之后,专门在苏州设置了应奉局为他搜罗奇珍异宝,石公山瘦皱透漏的美石,更成为当地官员拍皇帝马屁的最佳礼物。

漫步于石公山的翠林石丛中,赏石成了最赏心悦目的事儿。临水的石头嶙峋奇异,尤其是玲珑石洞,湖水拍击声犹如海潮,人站其中有点胆寒;归云洞更绝,原有一美石垂于洞口,宛若一朵云,今已不存,是充当“花石纲”了,还是成了富贵人家的园林赏石,已无从考证;接下来还有一线天、云梯、断崖层、明月坡等石景亦令人啧啧称奇。最令人惊叹的要数明月坡,天然形成的大如足球场的石板(5600平方米),倾斜入湖(坡度5度),表面光滑如磨,要人工打造都难。咦,这里莫非是神仙打球的地方?

如诗如画的明月湾

从石公山出来,沿湖走三里地,前往明月湾古村落。一路山环水绕,野鸭的鸣叫宛如滑过水面的音符,它们才是太湖上最快乐的生灵。田野里开着白色的萝卜花、黄色的油菜花……太湖近岸有一丛丛的芦苇,枯黄着,犹如深秋,难道芦苇对春天的感觉如此迟钝?

明月湾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古村落,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里,它都像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一样恬静安逸,与外界的联系全靠一叶扁舟。明月湾有一个长达50多米的石砌码头,像长颈鹿的头一样伸向空阔的太湖,古码头的石缝间长着三棵老树,一副铜枝铁干的模样,枝条繁密,叶未萌青,徒添了无限的沧桑。黄昏时,粉霞映衬,水天一色,这古码头浓郁的诗情画意,毫不逊色于白居易当年在此泊舟时所遇见的明月湾。

据说,白居易当苏州太守时,曾到西山采办洞庭贡橘,顺便也游山玩水。他写了一首七律《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

湖山处处好淹留,最爱东湾北坞头。

掩映橘林千点火,泓澄潭水一盆油。

龙头画舸衔明月,鹊脚红旗蘸碧流。

为报茶山崔太守,与君各是一家游。

诗写得有点应酬的味道,远不如我傍晚所见的明月湾那么美。古码头边上有一条小河,通向古村里的明月湖。每有渔获,可以将船开到家门口卸货,那是何等的畅快!明月湾的主要街巷都铺着条石,总长1000多米的石板街构成了村落“井”字型的格局,绵延的条石之下就是潺潺的流水。雨季来临时,雨水都从条石缝中走了,路面一点也不积水,古时女子穿着绣花鞋走过,甚至不会沾湿鞋子。呵呵,不论古今,乡野之中总有高人,他们在建筑艺术、手工制作上所展露的智慧常常让今人叹服。

相传明月湾早在春秋时已形成村落,村后石排山上至今仍保留着西施当年洗妆的画眉泉遗址呢;至唐宋,明月湾基本形成了状若棋盘的山村格局,村口的1200岁的古樟正是当时所植;清乾隆年间,明月湾达到了鼎盛,修建了大批精美的宅第。目前礼和堂、礼耕堂、邓家祠堂、黄家祠堂等都已经成为旅游景点。在这些古宅和祠堂中,还能欣赏到精致典雅的砖雕、木雕、石雕和苏式彩绘。

“中国旅游日”的诞生地——林屋洞

明月湾古村口有一个公交停靠站,跳上694路公交车,20分钟后就可以抵达林屋洞风景区。千万不要小看了林屋洞,有专家考证,它是徐霞客生平出游的第一站!倘若“中国旅游日”是以徐霞客旅游第一站来确定,林屋洞就会成为“中国旅游日”的诞生地。后来国务院将《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定名为“中国旅游日”,林屋洞也只能望湖兴叹了。

在我看来,林屋洞与别的溶洞相比倒是有特别之处:别的溶洞怪石多在洞顶之上,林屋洞的奇石主要分布在地面之上,泉水漫来,幻化出许多迷离的倒影,人行其间,宛若仙境……

欣赏过天造地设的林屋洞,当然也不能错过巧夺天工的西山雕花楼。只要坐695路公交车即可到达堂里村,五进七落七天井的西山雕花楼就在村中央,那是清康熙年间西山最显赫的大户人家。说起来,成名更早的是东山雕花楼,东山与西山作为太湖中的两个岛屿,因为地貌、物产、风俗的相似性,彼此有暗中较劲的历史。东山雕花楼叫春在楼,西山雕花楼叫仁本堂,风情各具,本不存在竞争的,因为都叫了雕花楼,就有唱对台戏的感觉。

翠绿的藤蔓装饰了西山雕花楼的门框,正门背后的门楼砖雕层层递进,立体透雕效果栩栩如生。此后在迷宫般的堂楼之间穿行观赏,最为令人难忘的是各种格调的花窗、花格、花栏杆,只能用千姿百态、精美绝伦来形容了。其中的花鸟鱼虫、戏文故事,细细看来恐怕花一天时间也未必能看完。无论内庭园还是外庭园,太湖石都是主角,奇花异树是点缀。宋徽宗带了个头,此后江南的大户人家无不效仿。

富裕是一种榜样,如果它来自勤劳、智慧、守法,而不是来自虚伪、奸诈、非法。

碧螺春是她的名字

自江南归来多时,能唤起美好记忆的东西很多,碧螺春是其一。在中国诸多名茶中,碧螺春最为动听。一念到她,仿佛听得见春雨在果树与茶树间的呢喃,看得到绿芽在缓缓舒展的韵致,闻得到清香萦绕心尖的那缕缠绵……

明月湾古村,鸟啼、鸡鸣是我的闹钟,清晨我沿着村间小路,前往山上的茶园。只见漫山的枇杷树﹑杨梅树﹑石榴树,根本没有见到连片的茶园。茶树散栽于这些果树下,看起来就像果树之间的“篱笆”,茶树的叶芽就这样自由恣意地生长着。充满野性,碧螺春的生命里饱含了果树的精华。

一缕阳光正好照在茶树上,每一枚新芽都骄傲地闪着光,我忍不住弯下腰来,抚摸着嫩绿娇小的她们。刚刚诞生的生命总是让人心底柔软,爱意泛滥。古时候,西山的采茶姑娘因为怕柔嫩的茶芽受损,将其放入怀中保存,叶芽一得体温,便有异香涌出。于是,当地人都叫她“吓煞人香”(改名碧螺春始于清朝)。一个清朝诗人喝了碧螺春,春心荡漾地写起诗来,那句“一抹酥胸蒸绿玉”多生动啊,想想、念念都觉得美,更不用说看看。

今天没有姑娘来采茶,我也没有这等眼福。不过,在古村口的车站,我偶遇了一群采茶姑娘,她们来自安徽芜湖,每年春季都受雇来西山采摘碧螺春。现代生活时兴“外包”,经济发达地区累人的活,总是外包给经济落后地区的人。诗意的采摘,都已留存在历史黑白的影像里了。

以前,明月湾的茶农家家都有专门的炒茶灶间,烧着松针,炒着新茶,满室的空气都是山野的清香。现在都改作电炒锅了,炒茶的人边干活边向游客推销新茶,那份急切看着听着总觉得不纯朴。碧螺春对炒制工艺要求高,需要做到“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一斤碧螺春需6万至7万个细嫩茶芽,白毫显露,色泽银绿卷曲成螺,才算大功告成。若是没有敬业的精神和对茶的热爱,恐怕很难做到。在我看来,只有陶醉于茶的人做出来的茶,才有人情味的清香。

在秦老师家,他边泡新茶边教我泡茶的秘诀。他说,泡碧螺春与泡龙井茶不同,要先倒开水后放茶,这个顺序不能颠倒。我以为这样泡,茶叶会漂浮在上面。可是,眼前的事实告诉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只见碧螺春一投入杯中,就迅速沉底,然后绽开。诗人以“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春染杯底”来形容这个美妙的过程。秦老师提醒我,品茶时要注意三酌的不同韵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

春天来明月湾真是最好的时节,因为碧螺春这个千娇百媚的茶姑娘。你会不断地邂逅她,亲近她,最后你恍惚自己也成了春天里一枚快乐的叶芽。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行走56国,出书21本)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