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问题』与『影响力』——《起跑线》与《虎妈猫爸》的比较论

七月 11, 2018/ 0 评论

周思明/深圳

2015年5月,中国出了部电视剧《虎妈猫爸》,2018年4月,印度出了部电影叫《起跑线》。两部影视作品题材类似,似乎来个名字互换也无伤宏旨。因为,在印度电影里也有一对虎妈猫爸,而在《虎妈猫爸》里也有一个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主题。

同是教育题材作品,我认为印度电影《起跑线》较之中国电视剧《虎妈猫爸》,显然要略胜一筹。《起跑线》聚焦家庭话题,以小见大,以家庭波及社会,以小人物的故事勾勒出一个印度社会的各种现状,堪称一部“有笑有泪”、呈现“人格教育”主题,揭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社会思潮的“问题电影”力作。影片由伊尔凡·可汗饰演的父亲拉吉,是个生活在印度德里的服装店老板,他和太太米塔为了女儿上小学问题殚精竭虑,备受煎熬。米塔力主女儿一定要读最好的私立学校,坚持自己的“三不”观点,认为公立学校教育水准不高,环境设施不好,更重要的是不能给孩子的未来打造一个高大上的“朋友圈”。

影片用悲喜交织略显夸张手法,讲述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带着现实严峻与悲伤的故事。生动塑造了主角服装店老板拉吉和太太米塔的个性形象。这对夫妇在印度属于“暴发户”阶层。凭借自己的经商天赋,拉吉赚得盆满钵满。当面临孩子即将“入学”问题时,如何凭借自家优越的经济资源,占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这个家庭“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重中之重。米塔倾向于直接购买学区房。但区域内适龄孩子太多,学区房也于事无补。于是拉吉脑洞大开,开始打道德和法律的擦边球,想用行贿、走后门等“非正常手段”为孩子争取入学资格。当知道“此路不通”时,抢占名校的“穷人名额”又成为拉吉最后的救命稻草。影片用大量轻松幽默喜剧元素去化解沉重,这对印度夫妇为将女儿送进名校,先是搬进学区房想要跻身上流社会,后又假扮穷人试图骗取贫困生名额,由此引发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拉吉夫妇在贫民窟中学习如何假扮穷人的反差生活,令观众在捧腹之余,又因邻居们的热心和真诚帮助感到无比温暖。“落后学校”孩子们的精彩歌舞演出伴以动人心弦的经典印度背景音乐,令观众颇受感染。《起跑线》的笑料,透过过惯锦衣玉食的拉吉一家在贫民窟的遭遇得以呈现。富与贫的骇人差距在片中以令人咋舌的夸张方式予以表现。在《起跑线》里,印度的贫困第一次在主流银幕上呈现无遗。穷人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没有充足的大米和食糖,甚至没有最起码的做人尊严。说来令人难以置信,穷人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他们要么被人叫服务生,要么被人叫死胖子。电影对印度的“种姓制度”给予了含蓄的讽刺。

依照某种电影套路或电影美学“规制”,拉吉一家在付出巨大努力之后,终于获得了入学资格。随后,拉吉的谎言败露,受害者在最后关头与施害者达成谅解。在影片后半段,拉吉明白了自己所作所为带来的“伤害力”,于是开始寻求良知的救赎:捐赠一所贫困的公办学校。付出了钱,似乎就心安理得了。殊不知,这只是富人的一厢情愿。影片最后,拉吉还是未能逃脱内心的折磨,他来到女儿所在的学校,把全部事实和盘托出,甘愿受到校长的处罚。可与其一样身处社会“权贵阶层”的校长,对拉吉的“请罪”报以讥笑,并告诉他,这就是社会现实。

资料显示,印度多年实行“精英教育”政策,唯权贵家庭后代才有机会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印度政府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全民教育”政策计划,但联合国2006年发布报告称,该政策计划落后了整整50年,印度要在2050年前后才能实现全民初等教育,而中等教育则要到2060年方可实现。更触目惊心的事实是,印度有超过6000万的儿童未接受过正规教育,1110万正在接受初等教育的孩子辍学。这两个数字为世界之最。在电影《起跑线》里,我们看到,即便是那些没有板凳、厕所实乃不堪入目的“公办学校”,依旧不是所有普通印度家庭适龄儿童可以入学的。究其原因,是印度政府的教育投资体量过小。每年,印度号称拿出GDP的6%投资基础教育,而实际上却只有3%左右。公立学校条件堪忧,使得富人们纷纷把孩子送进学费昂贵但条件如同“天上人间”的私立学校。

《起跑线》在凸显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揭橥教育资源不均、择校乱象同时,也彰显了人间自有真情的美好人性。例如热心邻居希亚姆为能帮助小女孩拿到学位,自告奋勇为拉吉介绍工作,在此期间,拉吉夫妇与希亚姆一家缔结下令人感动的深厚友谊。与此相对照的是,当拉吉的女儿终于顺利通过考核进入理想学校时,希亚姆的儿子却令人遗憾落选了。为此,希亚姆非常的自责,拉吉夫妇更是愧疚不已。

《起跑线》里有一个情节,私校中的孩子能说一口流利英语、法语和德语。而贫民窟的居民听到英语就好像见到“怪物”。在后续的情节中,公办学校的孩子也开口说英文、法文和中国人都听不懂的中文。设计此一情节,主创也许想表达只要给孩子一个合适舞台,他们就能迸发出巨大能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应该是导演萨基特·乔杜里心中的美好愿景。在结尾处, 拉吉夫妇忠于自己内心对善良美好追求的选择,及其“如果你都不是一个好人,那你就不可能做个好老公或者好爸爸”的现身说法,成为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起跑线》成功塑造了拉吉夫妇这对印度式“猫爸虎妈”,妻子个性强势,丈夫性格随和。米塔一心要给孩子最好教育,拉吉却更想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夫妇俩教育理念迥异,但身为丈夫的拉吉又有“爱妻狂魔”之誉。所以,两人之间既常常溅起火花,男方也不时缴械投降,在紧张对峙的同时也闹出不少笑话。为了孩子入学,拉吉夫妇甚至假扮他人生活,因此产生一系列荒诞不经的怪异事情。尤其是,为假装去国外度假,两人竟跑到摄影馆“摆拍”照片,然后将其发至社交平台。

更戳人心的是电影对“升学难”话题的探讨。一场令人五味杂陈、啼笑皆非的“升学”风波,引发不少家长的情感共鸣:“这部电影很有现实意义,戳中了不少家长心中的痛。”“可怜天下父母心,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我们感同身受。”关于人格教育、人品教育的讨论,在观影过程中及以后持续发酵,一些家长发自肺腑地感慨道:“这条所谓的起跑线,和孩子本身的资质无关,而是与父母的工作和金钱实力有关,这是最可怕的。”“如果教育变成父母资源的竞逐,那将是最大的失败!”“对孩子只重视能力,而非人品,这是不对的。”“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不是成才,而是成人。”

话题的沉重与对白的幽默,使得《起跑线》形成了强烈的风格反差与美学张力。它笑中带泪,发人深思,每个人都能在主人公身上看见自己,乃至感同身受。而电影批判锋芒之所向,远不止教育问题那么单一:诸如学区房问题、伪造贫困声明、阶级固化、教育沦为商品、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寒门难出贵子、贫穷代际延续等等,尤其孩子教育问题,谁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于是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勒紧裤带也要买学区房,让孩子上好学校,这与中国家庭每个父母理念中的“起跑线”不谋而合。尽管《起跑线》这部影片揭露了种种问题与不堪,但难能可贵的是它并不压抑,也不消极,而是弘扬了“穷有穷的骨气,富有富的仁义”,有些情节看去很搞笑,却让人心生酸楚,乃至感动。

长达45集的国产电视连续剧《虎妈猫爸》,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现代家庭孩子教育的作品,其优点也是客观存在的。置身市场竞争时代,人们的竞争焦点可以有成百上千个,但这一个却是人人不敢忽视的,那就是孩子。所以,有人说,现代人已经从“拼爹”转移到“拼子”了,此言固然有几分片面,但也不无道理。孩子的成才是多方努力的结果,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选择一所好学校,选择几位好老师是孩子成才的必备条件,但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家长的主观努力被认为更是孩子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在我的视野中,以电视剧艺术的方式诠释上述颇具全球性问题的可谓是凤毛麟角,而其中的有份量的作品更不多见,《虎妈猫爸》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国产影视剧代表作。总体看,这部国产电视剧具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该剧的女一号“虎妈”(赵薇饰)霸气外露,“虎妈”赵薇一亮相,强大的气场就震慑住了观众,可谓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斗得过小三、打得过流氓”。与老公久别重逢被拍,她脱下高跟鞋奋勇直追,不由分说扯下“流氓”裤子,还压在他身上一顿胖揍,临走还拍下照片以防被扁者胡说。在公司,“虎妈”同样说一不二,员工做错事,劈头盖脸一顿骂,而她的座右铭:“这个世界上没有做不好的事,只有做不好事的人。”更是铿锵掷地。在家里,她毫不心慈手软,女儿娇气惹事,她一个巴掌就打上去,面对孩子的教育,她干脆用“逼迫”方式令女儿快速成长自立。赵薇的“虎妈”形象,冠以“毕胜男”这个名字,简直太贴切了。剧中唯一能与她的霸气“抗衡”的,大概也只有出演“猫爸”的佟大为了。后者因为在外打拼工作忙,以及个性、观念等原因,通过猫式慈爱方式与虎妈的严苛教育方式形成互补。爸爸的严厉管束缺席,于是妈妈便以严厉面目披挂上阵,这就正好形成有时代特色的“虎妈猫爸”模式,也使得该剧妙趣横生。

(二)节奏紧凑,冲突不断,具有强烈的戏剧性。电视剧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抛出孩子教育问题,且与当下中国乃至全球普通家庭正面临的状况相吻合。说实话,涉及孩子教育题材的电视剧不是没有,但大多是蜻蜓点水,《虎妈猫爸》第一次一竿子插到底,真实反映当下家庭生活中孩子教育问题。尤其一句“现在不比老公比孩子了!”可谓是说到家长们的心坎上。目睹别人家孩子琴棋书画历史数学等样样精通,奖状铺满一面墙,“虎妈”惊呆了!再看看同事6岁的孩子上学准备一本厚厚简历,“虎妈”被震撼了!为了上一所好的小学,孩子们要掌握至少上千的词汇量,光听题目就能被绕晕,那6岁小孩竟然能将答案脱口而出,“虎妈”彻底崩溃了!她猛然意识到,所谓的“快乐教育”,绝对是彻底的失败,要想女儿成功,必须走卧薪尝胆、虎式教育的狠路子,否则女儿就成不了为人艳羡的“别人家的孩子”。与虎妈毕胜男虎式“精英教育”唱对台戏的,则是佟大为饰演的老公所崇尚的“快乐教育”,于是乎,到底要成才还是要快乐,成为贯穿全剧始终的矛盾焦点。此外,《虎妈猫爸》的快节奏也引发观众一片点赞声,节奏紧凑、故事真实是这部剧获得的一致评价,剧中的婆媳矛盾、夫妻矛盾、母女矛盾等等错杂复杂、有机交织,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及内心。

(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妙趣横生的家庭氛围。虽说孩子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在全球化竞争时代,这个问题变得更为突出。《虎妈猫爸》痛快淋漓地呈现了当下这个备受瞩目的话题,剧中不同角色人物则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教育观念,作品并没有流露出孰是孰非,而是将判断权交给观众:也许,虎妈猫爸,各有千秋;也许,相得益彰,方为上策。不管怎么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成才、健康、幸福才是最重要的谜底。在此意义上,《虎妈猫爸》无疑是当下荧屏一道独特风景,其鲜明人物个性、丰富有趣情节、切中时代话题有效地博取了观众的共鸣:学区房、“幼升小”、“择校”、“隔代疼”等等,均成为其吸引观众眼球、拨动家长心弦的亮点、看点和泪点。

(四)化宏大主题为日常叙事,寓严肃教育于趣味博弈。该剧将典型的孩子教育问题植于一个普通家庭中,围绕重大主题展开有趣的日常叙事。如“虎妈”和“狐狸奶奶”之间的“望子成龙”和“隔辈溺爱”之争,“虎妈”和“羊姑姑”之间的“土包子”和“洋包子”之争,“狮子姥爷”和“狐狸奶奶”之间的“必胜教育”和“快乐教育”之争等等。可以说,《虎妈猫爸》的特色,就是将具有普遍意义的牵动千家万户的教育理念的严肃交锋转化为既趣味横生也扣人心弦的家庭冲突矛盾,以“车轮战”的模式丰富单线索的剧情发展,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者之间找到了结合点与平衡点。不同理念的人们纷至沓来与主角交锋,从而强化了在教育理念上的交锋,甚至将其推向白热化。而这种白热化的交锋,是以“生活流”的表现方式进行的处理。在创作思维上,与生活紧密胶结、难以割裂。所以有专家评价,“它几乎和所有中国人的生活都有关,每个人都能看得到自己。无论你是什么身份,都能和剧中人进行对话。”

(五)主题的普遍性,使得该剧不仅具有国家意义,也具有了普遍的“国际范儿”。《虎妈猫爸》网络点击量称霸,收视率傲人,甚至引发了全球关于孩子教育的大讨论,因而有了当年“年度剧王”之美誉。在《虎妈猫爸》登上荧屏之前,打着“育儿”旗号的剧集大多浅尝辄止难说透彻,要么仅限于夫妻关系,要么只讲职场生存,孩子则沦为剧集道具,教育问题更是流于表面。

《虎妈猫爸》之所以反响不俗,还因为它是中国首部真正全景式展现学龄儿童教育理念的电视剧。在“赵薇吧”中,在美国的“妈妈圈”,也有数名已为人母的中国女性加入对该剧的热议。作为在美国已经安居的uper middle class(上中等阶层)的中国成年女性(居全美收入前5%,家庭年收入25万美金之上),她们对自己父母曾经的“虎”和中国教育的“狠”,非但恨不起来,反抱感激之念。当然,对一些具体教育方式也有不认同之处,也认为尚有改善余地,但令人意外的是,她们无一例外地反对所谓不吃苦的“快乐教育”。其中一位妈妈坦承:中国式教育让她第一能吃苦,第二受得了委屈,第三把以“色”侍人、不工作靠男人养活当做是耻辱,而这三样,是其赢得开心生活的根源。这些也是她们在异国他乡艰苦拼争,并且在职场上站住脚,为华人赢得一席之地的成功女性的生存法宝。甚至有网友说:在我所认识的所有uper middle class的美国人中(无论美国本土还是欧亚移民),没有一个对他们的孩子真正实行过什么国内人误解的“快乐教育”;每一个成功者,没有一个人不能吃苦。正所谓:“幸福不会从天降”!

可以说,中印这两部影视作品都可以称得上是好作品。但老话说的好,有比较才有鉴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相较之下,我以为,《起跑线》更有质量,蕴含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和思想价值。长达四十多集的国产电视剧《虎妈猫爸》,其社会内容、思想价值也许还存在更多发挥的空间。但对比《起跑线》,显然在格局上小了许多,甚至把严肃的孩子教育问题简缩为一场家庭闹剧,夫妻之间的谐剧。

其实中国的家庭剧、都市剧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格局不够大,可以不客气地说,国内一些号称有代表性的导演仍缺乏足够的文学涵养和思想修养,过于重视票房、收视率、市场效益,而不愿意沉下心考虑如何打造有思想的艺术,或者是说有艺术的思想。目前的中国,太缺乏像黄佐临、谢晋、黄蜀芹这样的导演。所以国产影视剧尽管偶尔也会出现几部像样的作品,但给观众的感觉总是不够均衡,不够劲道,不够深刻,也不够艺术。

相比之下,像印度这样的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实力都不够强大的国家,近年来却拍出不少有力度、有深度、有情怀的好作品,例如《摔跤吧!爸爸》、《三傻大闹宝莱坞》、《丛林有情狼》、《印度超人》、《为爱毁灭》等。

此前,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的了解,主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流浪者》、《偷自行车的人》、《流浪者》、《哑女》、《永恒的爱情》、《大蓬车》、《印度舞女》等。一曲《拉兹之歌》,曾经成为中国人口中悲喜交加的旋律。而今,我们又从《摔跤吧,爸爸》、《起跑线》等电影中看到,当今印度社会在人格教育、道德伦理等问题上,与中国乃至更多国家十分类似的难题。

作为与《虎妈猫爸》题材类似、深度不同的又一部教育电影佳作,《起跑线》在该国上映时,立刻引发观影热潮和社会讨论,不仅票房力压《神秘巨星》,更一举拿下有“印度奥斯卡”之称的印度电影观众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的奖项。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部影片虽为反映本国教育问题而作,但父母为孩子择校遇到的重重“考验”还颇具典型意义和普世价值,因而引发起具有同样纠结的中国观众的强烈共鸣。值得称道的是,整体实力不比我们领先的印度电影,不追求豪华阔大风格,不走高大上路线,用心拍出了像《摔跤吧,爸爸》、《起跑线》这样多部既寓教于乐、又引人深思的小成本电影精品。这一非凡成就的取得,足以令中国电影工作者们扪心自问、集体反思。

(作者系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