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两种视野

七月 20, 2018/ 0 评论

菊香逸轩/北京

保险业发展到今天,到底该怎么看待这个行业?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业内人士和业外人士看法差别之大,令人匪夷所思。业外人说保险业是骗子横行的地方,没有诚信、没有服务、没有形象,甚至把保险和小偷、火灾相提并论,保险公司长着“两张脸”——卖保单时像孙子,办理理赔时像爷;业内人士感觉保险是造福千家万户、积德行善的好行业,是社会的稳定器、减压阀,是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改善民生、回报社会的最有效的渠道和机制之一。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

保险业自我封闭得太久了。熟悉新中国保险业发展史的人,会津津乐道地讲述一家分两家、不同公司同个班底的故事,那个故事的核心是保险业百万人的家谱原来没有出过“五伏”,论起来都是同宗同脉。这种近亲繁衍、继承的结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行业规模的扩大、行业文化的森林气候形成,对于形成繁荣的市场格局,对于奠定行业发展的基础,都发挥了正面作用。然而,事情的另一面却不美妙。封闭式的发展,自我繁衍式的壮大,会阻遏行业从社会发展中吸取足够多的创新因子,会抑制行业从其他行业的变化中获取和分享时代盛宴,包括理论的和实践的。从“人保黄埔”、“平安黄埔”现象,到成立五六年的公司也成了“黄埔”,不断向更年轻的公司输送干部,仅有的几种模式反复复制,行业的萎顿之气就越来越明显了。换另外一个角度,其他行业的人能够立足吗?很难。没有血统的支持、没有所谓业绩的佐证,行业的用人观也背离了科学健康发展的轨道。

还有行业文化的缺陷。保监会项俊波主席在就任第一次公开露面时就对行业文化提出极大的警醒:“必须解决我们为什么做保险、怎么做保险的基础问题,要解决行业社会形象问题,本质是解决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职业道德终极目标的追求。”项俊波关于保险业“文化为本”的表态,被诸多业内人士评为点到了保险业转型的根本问题上。“保险企业无文化”一直是保险业对自己的调侃,也是保险业的一大症结和困惑。

什么是行业文化?行业文化是指该行业在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与本行业相关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品牌效应的综合体现。如果说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一个行业的文化发达程度和特质内涵,也深刻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模式、制度选择、政策取向以及各种资源开发和生产要素组合的水平,从而也深刻影响着行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保险业内人士认为,文化建设在于保险企业如何用人。企业用什么样的人以及怎么用人,能够反映出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用人观是企业价值取向的最集中体现。保险专家指出,保险业的社会形象和从业人员行象,反映着保险行业的素质,关键在于高管队伍的品德和能力问题,而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也很重要。

改变行业诸多问题,有许多课要补,有许多观念要改变,首要的是学会拥有两种视野。一种视野是国际视野。保险,是一个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联系非常密切的行业:国内保险产品的开发,常常要借鉴国外的市场经验、费率、条款,常常要认真研究其他国家对此的监管经验;在经营方式方面,无论是寿险销售模式的引进,还是车险管理制度的设计,无不显示了对国外保险业发展的洋为中用。其实这些方面还都是小的地方,当前最为欠缺的,是对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研究和理解。任何一家保险机构,把自己放到大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中去反思、参照、对比,不仅仅有利于理清发展思路,开拓发展视角,更重要的还有对世界发展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就是企业发展的机遇。当前,保险行业要了解国际经济、金融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包括: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演化成欧债危机的过程、特点,特别是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不能统一、协调成本过高所造成的局面。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欧元区长期被隐藏的问题凸现出来,欧元区只有统一的货币政策而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分析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这就是其制度架构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某些成员国无法根据本国特有情况在适当时间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同时,欧洲《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关于财政赤字不得超过该国GDP的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的规定基本形同虚设,分析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是这些规定没有得到欧元区国家的遵守和执行。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通过贸易、大宗商品价格和投资信心三个渠道。如果欧美经济陷入衰退,本来已经在宏观调控之下减速的中国经济,也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欧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2010年中欧双边贸易达到4800亿美元,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必将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对中欧双边贸易造成沉重打击。欧债危机如果进一步恶化,在汇率方面也会对中国出口企业形成较大的冲击,同时,还会导致欧债以及欧元资产的大幅度贬值。到目前为止,中国持有的欧洲资产在持续增加,这也是必须予以重点关注的。绝不能认为欧债危机是遥远的欧债的事情,其实它离我们并不遥远。二是国内社会视野。保险业发展要盯住谁,也就是要从哪里寻找商机?社会发展是行业发展最重要的宝库。保险业发展到今天,不好说应当发展成什么样子,只能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去适应,在适应中抓住机会。根据刚刚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险公司要对明年的财政、货币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对明年保民生、调结构的工作思路了然于胸,对明年经济运行特点科学分析,结合本公司的特点,进行战略布局和调整,形成经营管理的快速反应机制。

两种视野,表现了保险业发展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的时代趋势,应该说是新阶段的新要求。提出这个要求,意义深远。笔者查了自2000年以来十年的全保会工作报告,全部都有对保险业高管对国际、国内形势认真学习掌握的要求,而且报告本身的组成就是既分析国际形势,又介绍国内发展。所以到今天提出这样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