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引发的冷思考

九月 21, 2018/ 0 评论

浓香/北京

今年夏天,帝都的酷热潮湿令人难耐,被网友戏称为“满街都是熟人”,这个谐音很有趣。有专家解释:觉得天气越来越热,是因为上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北京均处于寒冷期,那时候的人对北京冬季的寒冷体会颇深,到了近年,冷热之间的反差感尤其强烈。

事实上,气候总是在不断波动,例如上世纪4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北京的天气属于明显的暖期。让人感到越来越热的原因还有“城市热岛”效应,北京正快速走向超大型国际都市,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绿地建设相对不足,机动车数量增多,特别是空调的广泛使用,都会导致城市地面温度的变化。其实,专家的话意思是气温没怎么变,是人的感受不同了。

7月,北京高温天气连续超过17天,面对近年不多见的持续性高温,一个城市的管理和应对就成了考验城市管理者的课题。在这里,我们不讨论那些具体措施是否专业科学,而是谈一谈怎么实现人性化的体验。

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部门,人性化管理是众所追求的文化,是立意高远的目标和方向。就一个地方而言,地方官的人性化管理,有没有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中,从他出台的措施就立见高下。例如为了彰显政绩,某县打造面子工程,修建了所谓农民新村,但忽视了质量把关,房物质量极其低劣:钢筋标号不够,沙子里几乎没有水泥,屋墙东倒西歪、处处漏缝,老百姓都不敢搬进去住,新村成了危房,群众仍居无定所。某地为了追求市容市貌,派出城管队员粗暴驱赶流动摊贩。结果虽然街道整洁了,百姓生活却不方便了;城市形象有了,打工人口就业难了。一个行业也是这样的,近年来出现的毒奶粉、毒饺子、失效疫苗等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反映了某些从业人员心里没有群众、顾客,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丧失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赚取黑心钱、昧心钱,行业危机不断,形象声誉也大打折扣。企业更是如此,无论是对顾客还是员工,没有人性化的管理,企业很难有较好的发展。例如,现在很多企业不仅按时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还重视员工的情感需求,生日慰问、休假祝福。百度公司近日还推出了员工无忧新措施,即工作满两年的员工父母家人如果住院治病,公司提供重大疾病保险补助。还有的企业为顾客考虑得十分周到,去“海底捞”就餐,可以享受到服务员无微不至的关怀,大到食材安全、环境舒适,小到提供眼镜布,解决就餐时眼镜被雾气所困的窘境。人性化的管理在这些细节措施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与之对比,帝都应对炎热酷暑的措施,在人性化上差强人意。许多公共场合缺乏解暑措施,景点集中的地方冷气排放措施几乎没有。你可能也有这样的经历,在街边汗流浃背地打的士,刚一进入车里仿佛掉入冰窟,湿漉漉的衣服冷飕飕地黏在身上,令人担心身体健康问题。这样一个简单的场景,却反映了城市管理者、行业从业者和企业经营者都缺乏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人性化,是一块试金石,推己及人。有人说,市场经济是冷血经济,没有情面可言。的确,市场经济本身所遵循的客观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往往以冷面孔出现。例如股市,投资者获取利益时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当风险不幸降临,悲天抹泪没有丝毫用处。但是,市场经济又是有温度的,它倒逼企业改善管理,提倡人性化经营,尊重人的感受和体验。苹果公司设计推出的产品,不但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更增加了很多人性化体验。如今,不少社会人士痛心疾首地指责“手机控”现象,认为是手机隔离了亲情,疏远了友情,破坏了大众联系的环境,简直罪大恶极。其实,智能手机的问世,移动互联设备的出现,恰恰极大地刺激了人性化商业产品的诞生,例如智能穿戴设备,这是一种开创时代的人性化革新。

不尊重人,不讲人性化,是社会文明的倒退,行业企业的短视行为。有的医院、车站的服务窗口,又小又低,逼得人不得不低头哈腰,使劲把头贴上去,这反映了一种病态的优越意识,非常不人性化。有的汽车,手刹和茶杯座设计在一处,互相妨碍,拉手刹就会碰翻茶水杯;汽车后备箱的后盖翘起一人多高,对于个子矮的人真是不友好。还有宾馆和公共场合,插座往往是把两头插孔和三头插孔密集地设计在一起,插了三头后甭想再插两头。在一些餐馆,筷子、湿巾和餐巾纸打包在一起,使用的话就要收费,如果不用连餐巾纸都不提供,这样的就餐感受实在太差。

人性化的治理和管理是一种理念,反映了世界观、善恶观、价值观等深层次的问题。人性,不是简单等同于人情,是一种对人的尊重,把人真正的当人看,感受到“暖”。重视人性化,不仅提升文明和进步,更是营造良好社会关系,打开人情冷漠的钥匙。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