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人的书淫传癖情结

十月 23, 2018/ 0 评论

“情结”一词源于弗洛伊德,指以本能冲动为核心而在意识压抑下持续活动于无意识中的愿望,说得直白一点,情结就是心中的感情纠葛,或者深藏心底的感情。爱书人之于书,就是这样的感情。

爱书人首先是读书人,嗜书如命说的就是读书人。藏书人也是爱书人,用“千金一掷为藏书”来说他们也十分恰当。我有一个书友去年从日本花7万元人民币买回一部殿本;最近另有一位书友花8万元从山西吕梁买回一部光绪版二十四史,书费之外的包装、运输又花费了数千元。说他们书淫传癖,一点也不过分。

书淫和传癖是两个形容酷爱书籍的典故。

“书淫”语出《晋书·皇甫谧传》:“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手?’作《守玄论》以答之……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大意是说有人劝皇甫谧出来做官,但他却不以然,认为隐居在乡间,一样可以追慕尧舜之道,不一定非要出仕做官。于是他便废寝忘食地读书,一门心思沉醉于研究赏玩典籍之中。当时的人都把他叫做“书淫”。淫是过多或过甚之意,例如连绵不停的过量的雨就叫淫雨。

传癖(亦称书癖),典出《晋书·杜预传》:“时王济解相马,又甚爱之,而和峤颇聚敛,预常称:‘济有马癖,峤有钱癖。’武帝闻之,谓预曰:‘卿有何癖?’对曰:‘臣有《左传》癖。’”大意是说时人王济懂得相马术,而且十分喜欢马,而和峤则喜欢聚集钱财。杜预就评论说:王济有马癖,和峤有钱癖,晋武帝听后便问杜预有什么癖好?杜预便回答有《左传》癖。对某种事物的特别爱好与执着,谓之癖。到后来,传癖又被说成书癖,刘禹锡诗云:“童心做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

淫与癖,按词义的感情色彩来说,都是贬义词,以贬义词来描述正面的东西,显示的正是非同一般的程度。明清时代,一些藏书家、学者如陈第、孙从添等人因嗜书如命,也经常习称或被人称为“书癖”。也有以癖取名的,如清末民初画家李炳光,善画梅竹,他的曾祖名“癖研”(“研”同“砚”),可能是对砚特别爱好之故吧。

为了爱书,条件好的藏书家要建楼藏书。如清代四川藏书家李调元,建“万卷楼”储存自己的藏书,时称“西川藏书第一家”。后来不幸遭火灾焚毁,李氏从残砖败瓦堆中扒出灰烬,建墓葬之,立碑“书冢”,悲痛万分,诗记其事:“烧书如烧我,我在书不在。比为良友殉,一恸百事哀!”,“不如竟烧我,留我待何如!”可见在其心目中,书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而经济条件不好,无力建楼藏书的爱书人,其爱书情结则有别样的表现。如清代学者、藏书家朱彝尊,幼年家贫,读书全靠自己抄录,数十年读抄不辍,遍事访求,得书八万卷,珍爱至极,刻了十二个字藏书印,钤盖其上:“购此书,颇不易,望子孙,勿轻弃”,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在自己心爱的图书上钤盖自己的名章或斋名堂号章,这是历代读书人的普遍做法。读藏者将这些章子钤盖在卷头书尾,以示归属,以示珍爱。

书,从古到今都被作为重要的奖品,奖给有贡献的人。最著名的例子为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赵匡义命侍书学士王著选择内府所藏历代法书,摹刻在枣木板上,拓印出来赐给大臣。这就是著名的丛帖《淳化阁帖》。再比如清乾隆皇帝,在主持修纂《四库全书》时,为鼓励官民献书,宣布凡进献图书五百种以上者,奖给《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凡进献图书一百种以上者,奖给《佩文韵府》一部。时至今日,当年的这些奖品都价值连城。还有解放社1949年出版的列宁《国家与革命》,上书“工作模范奖品”,发奖的单位从条形章可知为“新疆省人民政府税务局”,时间为1950年。新疆古称西域,清光绪十年(1884年)设新疆省,解放后,在自治区成立之前仍称新疆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一个省属单位(省税务局)工作模范的奖品竟是这一本小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学习、革命、精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这本小书的历史文化价值也由此可见。

笔者藏有一部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得之于书肆。当时发现它的时候,笔者心灵曾受到极大的震动: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啊!但仔细翻看之后,又发现了好几个“不好”。但是,正因为非真,我却决意要将其买下!即使是“下真迹一等”(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语,他认为碑拓是比真迹次一等的东西),毕竟还能接近真迹不是?余生也晚,《四库全书》如雷贯耳久矣,但毕竟无缘寓目啊!

《四库全书》,这个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大工程,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皇帝谕令征书,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份全书写缮完毕入藏文渊阁,用了近十年时间。此后,因为添抄三份全书,使修纂延续了更长的时间。《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有三千五百多种,79337卷,36304册,内容包罗万象,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不愧为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宝库,世界文化的奇迹。

《四库全书》没有刻本,只有写本,一共抄写了七部,分藏南北等七处。北方,即“内廷四阁”:文渊阁(故宫文华殿后),文源阁(圆明园内),文津阁(承德避暑山庄内),文溯阁(沈阳故宫内)。这四阁都在皇家宫苑禁地之内,是专供皇帝读书之用的,一般的读书人自是无缘得见,因为都在北方,故又称“北四阁”;此外还有“南三阁”:文宗阁(镇江金山寺),文汇阁(扬州大观堂)、文瀾阁(杭州西湖圣因寺),因为都在江浙,故又称“江浙三阁”,此三阁是允许文人士子入内读抄的。

晚清民国,国家多故,内忧外患频仍,《四库全书》也命运坎坷。文宗阁本、文汇阁本毁于兵燹,文瀾阁本也只仅存部分;“北四阁”中,文源阁本毁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文渊阁本解放前被运到台湾(现藏台北故宫),现在大陆内地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文津阁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饱经历史磨难的文瀾阁本现藏浙江省图书馆。这些国宝级的珍本,一般的读者是难得一见的。

笔者所藏的这部《钦定四库全书·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三卷),虽然有些疑点,但是全本无疑;且有离骚全图,瑰伟奇丽。就凭这两点,决心收入囊中。售者看出了笔者的心思,要价坚守不让,只得以稍低于所开出的价格成交了。笔者热爱《楚辞》,很多篇章尚能成诵,抱书归来,于灯下边诵读,边赏图。诵赏一过,不知时晏。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也是书淫传癖情结之所致吧!(如无特别说明,本文图片作者均为赖楚明)

郑郁文/深圳

华安保险月刊插图 华安保险月刊配图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