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淡如菊论亦舒
《喜宝》,花城出版社,八六年版,定价一块七毛钱。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亦舒的小说。当时十二岁,因喜欢这书素淡的封面,拿来在夜里偷偷看,东北的冬天非常冷,一杯茶在手中由热转凉。喜宝有三个愿望:我想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很多很多的钱也是好的;如果两样都没有,至少我还有健康。因为这一句,一直喜欢喜宝。
亦舒的书小孩子是不喜欢看的,因为他们无法体会那份心情;长大了但还是很幼稚的人也不大喜欢,因为亦舒的书里没有生死离别的爱情。亦舒的书除了情节一成不变之外,语言上的变化还是比较多。她七十年代到曼彻斯特读书时候的短篇小说集,里面的每一个男人都叫家明,每一个女人都叫玫瑰,这可能是她的情结。但那个时期的她还是比较嫩,像一个小孩子刚刚悟到了些道理,就急着把这些感受说出来。太过直白,也太过文艺腔。八十年代的书里面的女人,一个个都聪明无比,又灵牙利嘴,有些对白很有意思,但有时候不免让男人觉得好笑。因为真正聪明的女人不是这样的。把什么话都说出来的女人,绝对是最笨的女人。但那个时候应该是她少年——不,青年吧,青年得意的时候,书里也自然流露出来一种一朝得志的神态。当然人是会长大的,到了九十年代,亦舒书里的女人不再喜欢和男人斗嘴,知道了沉默的好处。
亦舒的小说中充满了爱情,只是所有的爱都谈过一次真正的恋爱。尽管她在书里描写了很多次恋爱,但你会发现,她写的恋爱没有一次是真爱了的。女主角都太爱自己,爱到讨厌的地步。不会为了爱人面红心跳,也不会日思夜想。她写不出恋爱的感觉,我们也不会有共鸣。当然,看她的书也不是为了看恋爱的。用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我追求的并不是快乐”来说,我们也并不追求她的书里有爱情。
亦舒的书的情节基本上靠对话推动,和剧本差不多。人物对话总对生活发出感叹,有时候还一叹再叹。我认为这样的作家一定是胸怀很宽广的人,把对爱情的感情融化为对人生的爱、对美的追求、对社会的感慨,一个女性作家能够有这样的胸怀很难得。
亦舒最好的一点是不矫情。亦舒自己也说小说只能当作小说看,她的小说自然也脱不了言情小说的套路。比如美女与富翁或者不愉快的童年以及暗恋。说起故事来完全不荡气回肠,但她写出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关于爱情,谁能够说《连环》或者《圆舞》写的不是爱情?她笔下的人物爱情观比较超脱,没有琼瑶人物的海誓山盟,要死要活,只是像一杯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这清香之中,却一眼看到物质的茶叶。把一切都看透了固然少了谈恋爱的乐趣,可是总比激情燃烧后的必然的冷却要好。
亦舒的书里,女人和男人总是很难结婚。在现代商业社会,我们不会为了结婚而降低要求。如果结了婚要过苦日子,那结婚有什么用。如果是琼瑶姐姐,固然相信爱情,可是生活却不相信爱情。我们不可能为了爱情而放弃私家车去挤公共汽车,我们不能,结婚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20出头的时候就已经基本上把她的小说全部读过了,不能说没有受其影响,不过这么多年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又开始怀疑,现实生活中以她的女主角的个性,必定活得辛苦,水至清则无鱼,亦舒本人也不见得是幸福的,即使是她那些懂得沉默的女主角,也不见得是幸福的。只懂得沉默远远不够,还需要宽容谅解——或者,装傻——这是亦舒小说中永远不会提到的。不过我还是喜欢她,有些句子能够过目不忘。
喜欢亦舒,因为她书中的女子个个坚强得不真实,在我软弱的时候给我一种怨毒的鼓励。亦舒如烟花寂寞,在一篇文章里写:她要她的子孙们个个来争她的珠宝首饰。她本人却是单身,想来有人争财产应该是她认为最幸福的事了。她把爱情看得太透了,又太爱自己,也许是因此而单身吧。难道女作家要走琼瑶路线,才能有理想归宿?
黄振华说:只有自爱的人才有资格爱别人。我欣赏亦舒小说中的女子,果敢,冷静,坚强,自信。我一生中最伤痛的时光,有这些人与我为伴,让我逐步走出自我的维谷,慢慢地愈合自身的伤痕,韬光养晦。从亦舒小说里,我获益良多。“我想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很多很多的钱也是好的。如果两样都没有,至少我还有健康。”这句话,我会永远记在心里。
漫漫长夜,不知道想看什么的时候,我就看亦舒。
黄艳兰/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