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的孔子

十月 23, 2018/ 0 评论

传说中孔子的相貌并不出众,但他对美和美好的人生却充满永恒的追求。他追求永恒宁静之美,如茫茫雪夜高原上宁和的灯光,如潇潇风雨江南杏花下的朗郎书声,也像后世千百孔庙一般,格外庄严肃穆。

如果说孔子是位儒学家,我倒想把他看成一名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

华安保险月刊配图

因为孔子一生自然、坦荡、平和、和谐,他追求美与仁的统一。孔子穷其一生,都在追求恬静和谐的美。虽然这种美在乱世中过于理想化,但手无缚鸡之力的孔子仍然心系苍生疾苦,追求和谐宁静的世界。作为大儒之美,孔子境界悠远,高不可攀。

“我少而贱,故多能鄙事。”早年的孔子历经艰辛,养成了倔强不屈、愤发图强的性格;在精神领域也尝尽人生百味,却又更多地带有一种精神贵族的味道。

虽然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但孔子积极入世界,而没有像长沮、楚狂接舆那样隐居山林,放弃知识分子对社会应尽的独特责任。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14年,作为一颗政治流星划出乱世星空中最美的弧线。多年来,孔子游说诸侯却处处碰壁,这让他对人生的感受如切肤之痛,却又让他成为文化历史上的孔子。在与春秋诸子的比较中,他成为比法家更为永恒的人物。钟情法家“合纵”、“连横”,看重五十年的政治家赢了,而中华五千年文化却留下大儒家始祖孔子的美丽。政治上的失意,使孔子更多地追求心灵恬静的美。

孔子呼唤大自然的清丽与真诚。他喜欢“暮春之时,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内在精神境界。面对大自然,孔子非常敏感地感触到美的存在,他说:“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问,其似持平者;动而下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 面对天造地就的水 ,孔子讲出了人生和时代的永恒意义。

孔子也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之美。虽然心中构想的社会图景是那样遥远,但孔子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他周游列国,为追求这种美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他追求“仁者爱人,推而广之”的和谐社会,他追求“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政治管理体制,他追求“仁德君子、以孝为先”的美好家庭。

作为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孔子还追求音乐之美,他喜欢舜时代的《韶》乐,陶冶情操,融合美和善;他追求人的语言之美,提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他注重人的行为之美,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认同环境之美,认为“席不正,不做”。可见孔子非常重视美育,用各方面的标准来塑造美。

孔子的审美思想充满“和”的概念,不夸张也不过分,典型的儒家对万物的中庸看法,那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境界,构成了孔子心中的审美标准。

王震雷/深圳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