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段子说百姓

十月 24, 2018/ 0 评论

浓香/北京

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注册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十亿,微信公众号也已经超过1000万个。如此巨大的舆论传播平台,世所罕见。

在微信和微信圈里,段子正在被广泛传播。所谓段子,本身是相声中的艺术术语,指的是相声作品中一节或一段的内容。随着人们对段子的频繁使用,其内涵已悄然发生了改变,不知不觉中被注入了独特的含义。于是,“冷段子”(内涵段子)、“黑段子”(恐怖故事)随着词性涵义的扩大而粉墨登场。随着时代发展,段子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都在发生着变化。

段子由来已久,大略可归属于国民的传统文化。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集和民间口口相传的文化中,就有大量的段子。例如,魏晋文人刘伶为人放荡不羁,经常在家赤身裸体地喝酒。有人来了就笑话他,刘伶反而说:“我以天地为屋,以屋为衣裤,你们怎么钻到我裤子里来了?”还如,明朝达人王守仁受封新建伯,入朝谢恩,所戴冠冕上垂下来的丝帛遮住了耳朵。有人问他,你是耳朵冷吗?王守仁的回答颇有意趣——“是你眼热了。”清朝某次科考,试题有一句“昧昧我思之”(我暗暗地想)。一考生将“昧昧”错认为了“妹妹”。然后整篇都按“妹妹我思之”的思路来写,极尽缠绵绮丽之语。考官看了卷子后哭笑不得,于是提笔在旁批了五个字:哥哥你错了。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说:我父亲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叫也越来越响。我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这些段子一经爆出,流传甚广。

其实,段子的产生,往往是世间舆情的表象。老百姓的诉求、呼吁、愿望、观点、态度、情绪、喜怒好恶等,都可以通过段子表达出来。改革开放之初,四川市场上“的确良”布料十分紧缺。有个小伙子排了一天的队,轮到他却只剩下一尺布了。服务员问他:“你买不买,不买快走!”小伙子一急,就买了,回家做了条内裤。他想:这多冤呢,内裤穿在里面,谁看得见呢?于是在外裤上做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内有的确良”。一日,小伙子内急找了一个公用厕所,将牌子解下来挂在了门上,出来的时候发现厕所外排成长龙,都在问:“怎么等了这么长时间还不卖呀?”这个段子在当时十分流行,如今听来仍然忍俊不禁,但笑过后会唤起更多的苦涩。显然,这个段子生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对市场繁荣充足的渴望。还有很多段子流行一时:讽刺管理松懈的“外国有个加拿大,这里有个大家拿”;讽刺不正之风的“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白天围着领导转,晚上围着酒桌转,吃完围着裙子转”;赞扬艰苦朴素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随着微信的普及,段子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微信可以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2017年微信经济社会影响力报告》显示,2017年由微信驱动的信息消费达到人民币2097亿元,拉动流量消费达 1191 亿,拉动行业流量收入达34%,微信已深入渗透至日常生活和商业之中。一条段子,从创作到传播,速度以秒计,范围以瞬间万次计,知晓人数难以胜数。

从近年的微信段子的传播特点看,一是放大效应特别明显。包括传播速度、范围和参与评论的人群。例如去年以来出现的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学区房”话题等教育类舆情,北京医改新政话题、江苏省人民医院一医生被刺伤事件等医疗舆情,杭州保姆纵火案、西安问题电缆事件等社会安全类舆情,各城市新一轮楼市调控及租房政策改革,共享单车话题等。这些话题和事件在传播过程中,被提取、总结、凝练成一些段子。例如“救救孩子,鲁迅先生的呼声再次响起”,“孩子上学拼爹娘,爹娘死嗑学区房”,“不查都是孔繁森,一查全是王宝森”等等。二是传播火力猛的同时降温速度也大大加快,“舆情不过周末”成为规律。2018年以来的舆情,基本上都维持在一周左右的时间。这说明,段子传播中情绪的宣泄是瞬间的,关注是即逝的。但不能因为这种易转移性,忽视对其民意表达的重视。必须考虑网络舆情背后的社会根源,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改善民生福祉,在深化改革中继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重视段子,不代表道听途说。习近平总书记讲,老百姓在哪儿,民意就在哪儿。我国有7亿网民,传统方式和网络渠道共同构成了现在反映民意、了解民意、沟通民意的新途径。“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因此,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强调指出这“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小小的段子,承载着家国情愫。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