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成珠映十年——访深圳分公司产险部梁红艳
一片海,也许容纳的是岁月的演变与厚重,而一滴水也能真正折射出阳光的色彩。梁红艳便是华安阔海中的一滴平凡水滴——从少不更事的第一批入司大学生,成长为千万之一的普通核保人,十年的相伴留下的不仅仅是三千多个日夜的回忆,也让我们以质朴的视角重温了公司发展的来路。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经天纬地,他们的命运随公司的演变而沉浮,他们以柔弱的身躯和坚强的意志烙下追随华安的印迹。滴水视角,深海情怀,展现不一样的十年,也许这就是诸多诸如梁红艳这样普通的十年华安人今天所具备的更多代表意义……
记者:十年前你是怎样走进华安的?当时对华安的感觉是怎样呢?
梁红艳:我是1996年7月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华安,是国家最后一批包分配的大学生,也是公司接收的第一批大学生。当时的华安正处在筹备期间,甚至还没有正式的职场。因为当时正是公司在深圳开始铺设机构的时候,我们10个大学生被分配到各区的筹备处。我被分配到了南山区参与南山支公司的筹备。到了96年年底,南山支公司正式开业,其他几个区的支公司也正式成立了。就在深圳各区的机构铺设完毕后,总公司在12月8日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庆典,也迁进了新职场。
记得当时的开业庆典非常隆重,邀请了很多重要领导和保险业人士。因为自己刚来深圳便能参加一家大公司的筹建和开业,看着公司位于市中心的新职场,当时的感觉很荣耀,很自豪。而且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很热情主动,大家都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成立之初人虽不多,但很团结。
记者:公司正式开业了,你也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十年中你的工作经历有了哪些变化?遇到过哪些困难?
梁红艳:我最开始是做业务。因为刚到深圳,很多方面都不熟悉,而公司也刚刚起步,公司当时就给了我们每人一个BP机、一盒名片,就出去展业了。现在想起来,当时的自己还是挺有勇气的,真的就是一家家的推门展业。我自己做的第一单业务是一位大学同学介绍的,是一个停车场的机动车停车场责任险,保费有1万多元,那也是当时公司在这个险种上的第一单。为此我非常激动,一想到自己的第一单就做到了1万多的保费,还是公司的第一张停车场责任险保单,就很自豪。
我还跑了好多家银行,一家家敲门,一个个地问。我自己真正靠推门展业完成的第一单业务,是(南山)建设银行的财产险,保费我也记得很清楚,一共是4万6千元。这是我自己真正靠推门展业完成的第一单业务,让我很有成就感。 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最主要的是心理上的障碍,每次去推门展业都很紧张,害怕别人把我赶出来。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经理介绍我去一家单位联系业务,我高高兴兴地去了,问他们“是否有哪个险种快到期了。”但那家单位的负责人很凶地把我赶了出来,我当时十分委屈地对他们说:“我只是来问一下你们的保险业务情况,你们不做也没关系啊,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呢?”他们当时就向我道了歉,但我还是觉得很委屈,想着自己抱着真诚的态度去,却被他们粗鲁地赶出来,感到十分伤心,一回到公司就哭了。我们的经理安慰我说:这种事情很正常,你们一定要经历这种磨难。虽然当时我已经做了近一年的业务,但还是很害怕再发生那样的事,而保险营销员推门展业一定要有很高的心理素质,所以每次展业回来,尤其是受到打击或委屈的时候,我就会去读日本著名保险业务员原一平的书,学习他怎样面对困难和打击,并最终走向成功的。
一年的展业工作可以用“挑战与成就”来总结,那一年我总共完成了50多万的业务,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打击,让我深刻体会到做业务的不易,那一年也是我这十年中经历最多、体会最深、也最难忘的一年。
1997年10月,我调到了内勤岗,主要做出单和一些综合性事务,在这个岗位上我一干就是6年。做内勤也很辛苦,因为当时就只有我和另一个同事出单,而南山支公司的业务量非常大,最好的一年完成了近5000万的业绩。这6年的内勤工作对于我来说是“学习积累阶段”,在出单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期间对条款、政策的深入理解,对我今后的保险工作非常有帮助。
记者:华安十年,公司经历了许多风雨,对于这些起伏,你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呢?是什么想法促使你选择了留在华安?
梁红艳:1997年到2000年,公司一直是处于一个上升发展期,尤其是1999年和2000年,可以说是南山支公司的鼎盛期。但到2001年,南山支公司、整个公司都经历了一次很大的考验,监管部门开始对公司进行调查,公司业务明显下滑,而且内部开始人心动荡,外界的负面信息也不少。我自身受到的影响也很大,当时有一个朋友找我办理房宇按揭贷款保险,但当时办理按揭贷款的银行竟然不肯接受我们的保单。虽然后来经过我们投诉,银行最终还是接受了我们的保单,但从这件事上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公司当时受到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但我一直认为,企业的发展有高峰、有低谷都很正常,我相信公司当时遇到的挫折是一时的,公司的发展会好转起来,更重要的是,我是伴随着华安成立和发展起来的,我对公司有信心。何况当时公司的情况并没有像传言那样严重,公司在深圳多年的经营还是挺好的。
2002年,新股东进入华安后,很明显感受到公司的变化,当时公司开始重新整合,业务开始好转,整个公司氛围在慢慢回升。而我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南山支公司调到了深圳分公司产险部,开始做核保工作。
因为02年很多人选择了离开华安,公司便在内部挖掘人才,当时深圳分公司产险部的胡毅(现总公司市场部副总经理)选择了我,使我到了分公司。之前的业务经验和6年内勤出单工作的经验积累学习为这个岗位打下了基础。刚到新岗位后,人手很少,只有我和另一个同事负责产险核保,工作更加忙碌。我要负责查勘、要写查勘报告、要审核保单、还要写分析报告,十分辛苦。但我觉得生活挺充实,因为得到了认可,干得多累都觉得值。尤其是2003年以后,每个人都可以明显感觉到公司发展的上升,大家干起活来都更加有劲了。
直到现在,我都觉得核保工作是很愉快的,倒不是因为不用再去推门展业担心被别人赶出来,而是因为在这个岗位我可以为业务员、为业务机构做更多实实在在的服务,包括我和业务员出去查勘标的,为客户提供好的建议,为业务员讲解风险隐患等等,所说所做都是得到客户和同事认可的。
记者:你是如何看待公司的这两年的业务政策调整?在向业务员宣导公司这种经营理念以及一些具体承保政策时是否遇到过阻力?
梁红艳:其实回过头来看,我认为公司的这种调整是正确的,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肯定是要以效益为基础和前提的,华安提出这样的改革其实是走在了目前保险业发展的前列,加上同时进行的业务平台的搭建、新业务系统上线、新政策的出台等都是把华安向一个更好的高度推动。
具体到我个人的岗位上,我也在不断调整着自己,要求自己把风险管控得更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对业务员进行指导,对市场加深了解。就像李光荣董事长提出的,要把自己放在一个经营者的位置去考虑问题,去分析自己所管的业务,如何创造效益,这是更高的要求,也是更高境界。
在向业务员宣导公司这些理念的时候,还是有个别业务员一时不能接受。2003年,有位业务员拿到了一个产险大业务,承保标的是一个存放药品的仓库,保费有380万。但当时经过查勘,我们发现,该仓库的风险很大,第一,没有消防通道;第二,里面的电路连接十分混乱、不规范;第三,那个仓库已经是很老的房屋,年久失修。此外我还担心有道德风险的存在,当时就没有同意承保,那个业务员不能理解,还把我投诉了。这笔业务后来被别的保险公司承保了,没想到,过了几个月,那个仓库就真的出险了,一把火烧掉了380万。我当时就想,虽然当时业务员不能理解,但能为公司避免如此大的风险也是值得的。
我自己做过业务,比较熟悉业务流程,也能理解业务员的心态。我知道业务员做一单业务有多么的不容易,而我作为核保人,公司风险的把关人,不会轻易拒绝一单业务,而是尽量把承保条件制定得更合理,告诉业务员,告诉客户风险所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以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完成达成承保合约。如果确实不符合公司政策不能承保,就算别人会投诉或者找我说情,我也会站在维护公司利益的立场去说服他们。要做一名合格的核保人,我认为首先要会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公正,不能有私心。
记者:这十年对你来说,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是什么力量促使你选择了坚守?
梁红艳:华安这十年十分坎坷,经历了很多风雨。这十年也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我真的希望公司能发展越来越好,公司发展好了,我们每一个员工也都会得到发展和提升,我也会感到自己在公司的十年做了一点贡献。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十年来在不同的岗位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成就感。以前做业务时能做到一笔大业务很有成就感;现在做核保,一单被我拒保的业务,如果确实是存在了很大风险,从职责来说我是履行好了核保职责为公司避免了损失,这也很有成就感,反过来如果通过我的核保确定是一笔优质大业务,经过努力承保下来为公司创造了利润,也是很开心的。
我之所以一直没有离开华安,是因为我对华安的深厚感情,我看着华安成立到发展至今,总感觉到有自己的贡献和感情在其中,公司走入低谷的时候,我相信它能发展转好,现在公司的确朝好的方向发展,我又想着伴随她走得更远,是十年华安给了我十年后的今天。
袁名海/本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