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10年,我选择坚守

十月 31, 2018/ 0 评论

十年来,作为华安吸收的第一批大学生,于凤仁从一名普通业务员成长为黑龙江分公司副总经理。这期间,有展业初始的挫折、失落,也有取得成绩时的倍受鼓舞。他对月刊记者说:“十年来,华安经历了风风雨雨,很不容易,而选择与华安坚守的员工更不容易,他们对华安倾注了太多感情,在华安十周年之际,月刊要采访我,我觉得很突然,其实,我很平常,也很普通,有太多的新老员工值得你们去采访,去听听他们的故事……”其实,十年来,正是那些选择与华安一起坚守的员工,托起了华安向上的明天。

记者:感谢你接受月刊的采访,据了解,你是华安吸收的第一批大学生,在当时,是什么原因促使你选择了华安?

于凤仁:我在1992年考入大学,学的是保险专业,当时只是觉得这个专业很新鲜,1996年之前国内只有5家保险公司——中国人保、太平洋、平安、天安和大众。1996年,华安、华泰、永安、新华、泰康五家新保险公司获批筹建,我把简历投到了华安,华安也接纳了我。在向华安投简历的时候,我已经被天津社保局聘用了,但我最终还是来到了华安。选择华安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因为大学期间我在天津呆了四年,觉得那里的经济在当时比较缺乏活力,社保局相当于一个事业单位,工作四平八稳,没什么挑战性,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华安又是一家刚刚筹建的商业性保险公司,新公司意味着新机会,工作也更有挑战性,所以,天津-深圳,社保局-商业性保险公司,热情与理想让我来到了深圳,来到了华安;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我一直在北方生活、学习,希望在工作时能有不同的选择。当得知华安准备聘用我后,心想着工作在珠江流域也不错,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能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我的人生道路才刚刚铺开,为什么不去深圳闯一闯?

 

记者: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你进入华安后的最初感受?

于凤仁:华安最初的办公场所在现在的中信广场附近,是一个村里的一栋四层小楼,1996年8月,公司又搬到深圳特区报旧址。记得当时的办公条件非常简陋,桌椅板凳基本上都是其他公司淘汰的旧货,大家也就凑合着用。当时的华安只有两个营业部,十几个业务员。我们第一批进来的10名大学生都被分到了这两个营业部实习。我一开始在营业二部,不久调到龙岗营业部,在布吉办公,借住在建设银行二楼。其间还有段小插曲让我记忆深刻,我是新入司大学生中最先配上BP机的,可以说是最早的现代数字化通讯工具,周末大家聚在一起,别人都很羡慕我,可一个月后,其他的大学生都配上了汉显BP机,这次变我傻眼了。当时的条件虽然很艰苦,可大家苦中作乐,日子过得也蛮开心的。
一开始,因为大学刚毕业,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是很明确,刚接触保险事务,对一切都感到很新鲜,加上公司里大家都很团结,工作氛围很和谐。当时新入司大学生的工资大约是1200元,对大学生没有很严格的业务量考核,所以虽然条件艰苦,但我并没有后悔选择了华安。

工作半年以后,在展业中遇到的现实困难越来越多。大学期间,我曾经在天津平安实习,在当时的内地,保险还是个新事物,你去展业,别人起码会给你倒杯水,坐下来谈一谈。而在深圳,很多单位对保险已经有了抵触情绪,写字楼里经常有“保险推销不得进入”的提示,被人拒绝、冷言冷语的滋味很不好受。当时营业部只有一部捷达,业务员展业只能靠中巴,车上偷窃、抢劫等情况时有发生,而自己也因为太累常常坐过站。总体的感受是很累,但看到自己的业务量不断增加,同事们又团结奋斗、相处融洽,过得还是比较充实、开心。

记者:十年来,你扎根华安,在不同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在此,能否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在华安的大致工作经历和感受?这些岗位中,让你印象最深的岗位又是哪个?

于凤仁:我是1996年7月11日入司,一开始在营业二部,不久调到龙岗营业部,1998年7月初借调到品质管理部,协助产品研发管理、单证管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2001年开始在市场开发部工作。2002年,公司发展遇到困难,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流失很多,业务滑坡也比较严重。这时公司领导找我谈话,问我有没有兴趣做两核管理,我又来到了业务管理中心。当时的业务管理中心分车险、产险、人身险、再保、综合五个室,我任车险室主任。2004年1月,业务管理中心整合,我留在了车险部。2004年12月底,我调到深圳分公司任总经理助理,分管车险部、风险资产管理小组、客户服务部、特别调查部。2006年至今,因公司需要,我调到黑龙江分公司工作。

说到印象最深刻的岗位,首先要数在营业部展业的那两年,毕竟是自己开始投身社会,真正迈入保险行业的时期,也是从一个学生转变到社会人的时候。那时确实很辛苦,但觉得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绩,开辟了新客户,认识了新朋友,也跟各级领导学会了很多东西,累,却过得充实。

在管理层面,业务管理中心的工作也让我记忆犹新。当时车险室只有两三人,分公司虽然不多,但工作量却很大。我们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各机构对业务管理中心的评价也不错。

2004年,业务管理中心整合,我开始承担车险系列的相关管理工作,部门领导很注重团队建设和专业技能指导,这是我学习和提高最快的一段时间。当时的华安已经有十几家分公司,车险部只有十来个人,压力非常大,那时的我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加强自身业务技能的学习。回想起来,很辛苦,却在不断提高。

记者:华安十年中,在你记忆中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那一年?为什么?

于凤仁:2004年是华安十年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年。2002年年中是华安最困难的阶段,新股东进入华安后做了一系列工作。到了2004年,我们看到了华安的真正转变,欣喜地看到华安真正在考虑未来发展的问题,思路也逐渐明确,包括公司总体发展方向、规模和效益的取舍关系、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总公司部门资源的整合、对机构的监督管理、筹建机构的批设等等。那一年是华安大发展的一年,或者说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年。华安开始由粗放式经营管理向精细化方向转变,新股东在整合华安各项管理资源和业务资源上下了很多功夫,不断推动公司的发展、跨越,员工们也是干劲十足,每个人都在想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所以,这一年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记者:作为公司的第一届应届大学毕业生,十年来,你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分公司副总经理,就个人而言,你觉得自己成功的经验有哪些?可否与师弟师妹们共同分享一下?

于凤仁:每个人对成功的期望值都不一样,就我个人来说,这十年的工作只能说对自己有个交代,还远远算不上成功,成功的经验更谈不上,我只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十年来的一些工作感受:

第一、参加工作,尤其是刚从学校进入社会,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的应届毕业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在展业初期也遇到过挫折,华安也曾有过困难期,因为抱着一颗平常心,认清自己的不足,直面眼前的困难,最终才能够坚持下来。所以我认为,刚参加工作的员工一定要先把心态放端正,不要首先期望自己的收入有多高、工作有多优越、有多强的管理权威。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人际关机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欠缺,这时候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畏惧、不气馁。

第二、一定要有学习精神。记得董事长曾讲过特华集团的工作理念是学习-修炼-提高。高等教育对专业技能知识的传授远远不够,我想它更注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所以,新员工入司后,需要一个学习、再造的过程。不只是新员工,所有人都应该不断学习、实践。记得我刚从业务员调回总公司管理岗时,第一次打文件就花了两天时间。电脑操作技能、产品研发、单证管理、两核业务管理、市场销售推动、营销策略整合……我都是在学习中摸索,进而不断积累经验。所以,任何人,在任何岗位,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经受住考验。

第三、坚持最重要。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无论选择工作岗位还是选择公司,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就要朝着这个目标一直走下去。在展业初期我也曾遇到过挫折,在管理岗位也有过困惑,可我选择了坚持。个人认为,现在有些大学生最缺乏的就是毅力,一旦现实和自己的期望值产生落差,就无法承受了,但要取得成绩,就要懂得坚持。

第四、方向性问题。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规划,没有目标就容易迷失自己。每一个人在进入社会后都应该想一想:我希望将来做什么?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公司是不是适合我?我能不能在这个公司做下去?确定目标之后就要培养自己相应的能力,机会只会降临到有准备的人身上。

第五、做人、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要投机取巧。华安十年,我的最大收获就是要脚踏实地。你能蒙骗一时,却蒙骗不了一世。只有把份内的事做好,自己不断学习、提高,机会来临时,才能够把握住。

记者:在华安迎来十周岁生日之时,回首在华安度过的岁月,你的最大感触是什么?对未来的工作,对自己又有什么新要求?

于凤仁:在华安工作十年,其间也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我最大的感触是不容易——公司不容易、员工也不容易,大家都克服了很多困难,终于坚持走到了今天,并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

另外,现在的华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董事会、总裁室领导确定了公司的发展方向,大家同心协力,与华安一起前进,虽然现在的华安还面临一些困难,可光明已经浮现!

十年,可以说我人生最好的时光都留在了华安,对华安倾注了太多感情,看到社会、员工对华安的评价逐渐改变,心里确实很高兴。在华安十周年之际,我希望能继续与公司一起奋斗、前进,继续尽自己所能,与公司风雨同舟。希望还有十五年、二十年……我会继续选择坚守,与华安同舟共济,与华安共同成长!

李宝国/本刊记者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