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有新招,加强防范是正道

十一月 15, 2018/ 0 评论

文 编辑部

如今的电信诈骗,已经不只是发个短信通知中奖,或者“领导”打电话让你去办公室那么简单了,骗子们的套路在“迭代更新”,并已经形成从个人信息攫取、兜售到实施诈骗、分赃的黑色产业链。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个链条越来越产业化、专业化——诈骗剧本编辑、木马开发、盗库黑客、域名贩子、短信群发代理、在线推广技师……各“工种”环环相扣,专门针对人性的弱点和不同群体的诉求来设计骗局,将受害人一步步引入陷阱。

在搜索引擎上检索“电信诈骗”,相关信息多达2000万条,《2017年上半年中国受访网民遭遇网络安全问题分布》显示,43%的国人曾遭遇过网络诈骗。“南充大学生被骗26万抚恤金”“女子被骗30万元反成电信诈骗帮凶,涉案500余万元”“26名犯罪嫌疑人电信诈骗9000余万”……频见报端的新闻令人触目惊心,也更让人警醒。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新招,小编为您送上六大防骗攻略。

1、“你的账户资金有异常变动”

诈骗分子首先通过窃取受害者网银登录账号和密码,通过账户进行购买贵金属、定活互转等账户内部交易操作,从表面上制造银行卡资金外流假象。之后再假冒客服,通过协助退款等方式骗取受害人短信验证码,从而骗取受害人卡内的资金。

破解攻略: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立即拨打银行的官方客服电话进行核实,别相信任何主动呼入的、自称是客服的电话或短信。短信验证码就是即时操作的支付密码,一定要严格保密,不能主动告诉他人。

2、“你涉嫌违法了”

“你涉嫌洗钱”“你涉嫌非法集资”“你的信用透支需负刑事责任”,这些都是冒充公检法有权机关实施诈骗的托辞。虽然手法并不新鲜,但由于其极具恐吓性,不了解此类诈骗的人还是很容易上当。现在很多诈骗分子通过改号软件伪装成官方客服电话,甚至还出现了“升级版”:骗子以赠送免费物品为由,引导用户通过电话下单,以货到付款的形式邮寄,若用户拒绝签收快递或者退货,诈骗者便以公检法的口吻对用户进行威胁恐吓,进行诈骗。

破解攻略:不轻易相信陌生人打来的电话,如果对方说自己涉嫌犯罪,应当首先拨打110进行求证,或向身边的亲友咨询,一定不要独立解决,谨防受骗上当。

3、“您乘坐的航班取消了!”

随着商务出行的日益频繁,手机订票诈骗成了网络诈骗的新风向。诈骗分子往往通过改签退票等理由,引导民众进入钓鱼网站,虚报客服电话,从而达到骗汇目的。此类诈骗手段之所以容易让民众上当受骗,是因为诈骗分子能够准确说出受害者的姓名以及航班信息,多以可获得改签补偿金的名义进行诈骗。

破解攻略:机票退改签业务,应通过航空公司、票务代理商等正规渠道的网站、电话、服务厅办理,不要相信任何陌生电话或短信,即使对方说出的信息与本人信息完全相符。

4、“你购买的商品断货,需要申请退款”

诈骗分子首先完全掌握了受害者的网购信息,并通过准确描述受害者购物信息以取得对方信任,进而套取受害者的银行卡号、密码和短信验证码。甚至直接打电话套取受害者相关信息,让受害者链接手机接收到的钓鱼网站并手动填写相关信息。当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同时泄露后,诈骗分子就能顺利将受害者网银账户中的资金转走。

破解攻略:一旦遇到商品交易出现异常、断货等情况,应当首先向购物网站的官方客服电话进行咨询,不要轻易相信主动呼入的、自称是客服的人员。网购账号、支付账号应当单独设置密码,并且密码要足够复杂,且定期更换。建议可以绑定二类账户作为网购介质,账户内资金不宜过多,可随时补充。

5、“向您推荐十大牛股”

此类骗术通常以学习股票知识、推荐股票为名,向用户收取押金或保证金,对那些急于求成的新股民尤为有效。事实上,正规的证券公司一般是不会向股民提供付费荐股服务的,更不会以此为名向用户收取押金或保证金。他们通常发来所谓公司的营业执照、工商证明或组织机构代码等的照片或图片,只要拨打证券公司的官方客服进行询问就一清二楚了。

破解攻略:不要相信任何荐股、选股信息,不论这些信息是来自网站、QQ、微信群、短信还是电话。可通过回拨官方客服电话的方式求证。

6、补换手机卡

这种诈骗套路通常是骗子先用几百条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轰炸手机,以掩盖由10086客服发送到手机号码上的补卡业务提醒短信;然后,拿着一张有受害者信息的临时身份证,去营业厅现场补办手机卡,使得机主本人的手机卡被动失效;最后就是更改手机客服密码和银行卡密码,并通过短信验证码把绑定在手机APP上的银行卡的钱盗走。

破解攻略:常用网站密码、客服密码与银行密码和其他关键业务登录密码最好不相同,且要定期修改;对于各类号码发送的链接,不要随意点击。如果接收到大量骚扰电话或短信,切勿关机,应使用手机安全软件屏蔽骚扰号码,并立刻解除银行卡绑定;在使用公共WiFi的场合下,尽量不要登录手机中的银行类 APP或者使用手机转账。

虽然诈骗手段不断更新,五花八门,归根到底都是利用受害人趋利避害和轻信麻痹的心理,诱使受害人上当而实施诈骗犯罪活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时刻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首先要克服“贪利”思想,不要轻信。对不法分子实施的中奖诈骗、虚假办理高息贷款或信用卡套现诈骗及虚假致富信息转让等诈骗,一定要多了解和分析,识别真伪,以免上当受骗;

其次,不要轻易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通讯信息等资料泄露给他人。对于家人和朋友等急事求助类的短信、电话,要仔细核实,不要着急恐慌,更不要将“急用款”汇入不法分子指定的银行账户;
最后如果收到以加害、举报等威胁和谎称反洗钱类的陌生短信或电话,不要惊慌无措和轻信上当,更不要为“消灾”将钱款汇入不法分子指定的账户。

近年来,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执法部门对电信诈骗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在生活中,每一名消费者还是要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防骗意识,主动了解金融知识,提升自身的预防能力。需谨记,最简单的一招破万骗——不听、不信、不转账、不汇款。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