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推出“相互保”,保险江湖风云再起

十一月 15, 2018/ 0 评论

燕梳楼/南京

10月16日,蚂蚁金服与国内首家相互人寿保险组织——信美相互保险联手,在支付宝平台推出了“相互保”保险服务,上线不足10天用户数便突破了1000万。瞬间“吸走”千万级规模的保险客户,引发社会各界及保险业内的热议。

关于“相互保”,网上的讨论已经很多——有捧的,有黑的。“相互保”凭什么短短数天就能突破1000万的用户量,成为圈粉无数的网红产品?对于市场来说,没有什么比能够赢得客户的认可、满意更重要,更真实。其实数字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也是市场晴雨表——参与的人越多,说明这款产品越受欢迎,越被认可,越有吸引力。

那么,这份保险产品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1、先交变后摊

和传统保险“预付费”不同,“相互保”是先上车后买票,即先加入后扣费。在支付宝上的芝麻评分达到650分的用户可以免费参加,然后根据实际发生的赔案情况进行费用分摊。相当于“先试后买”,而且“满意再买”,不用花1分钱就能先拥有保障,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怎能不引发关注?

2、年交变次交

传统保险产品基本都是按期购买,主流的人寿保险产品更是10年、20年的交费期,一年交一次。但“相互保”则一改“老太婆裹脚布”的做法,变年交为次交,每月公示两次,根据公示的赔案数量进行费用分摊,相当于把一年的费用分成二十四期来支出,一次只需缴纳十元左右。这样的低门槛,可以说是人人交得起,买得上。次交的好处显而易见,好像身边每天都有“保护神”,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保护自己。

3、高费变低费

目前市场上的健康险产品,大多不便宜。“相互保”其实也不例外,但相较传统产品一年交一次的“大额支出”而言,“相互保”巧妙地化整为零就显得费用低多了。再加上分摊费用不超过1毛的宣传案例,很容易让人产生“只要和支付宝发生1毛钱关系,便能拥有30万或10万元的保险保障”这样的错觉。至于一年要扣多少个1毛,对于参与者来说,并没有考虑周全。

4、低频变高频

保险是承诺型的无形产品,不仅客户会忘记续费,保险公司也很难和客户互动。但一月两次,一年二十四次的“分期扣费”,一下就把原本低频变成了高频,只要你加入,频繁的理赔公示和扣款提醒,让你感觉到保险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保障,时刻提醒着,你的保险又扣费了,千万要多保重身体。

5、自助变互助

传统保险,是保自己或家人,指定受益人或继承人,是一种自助行为,买多少则受益多少。但“相互保”更多体现的是互助精神——成已为人、成人达已,发生一例赔付就会扣费一次,没有赔案则不会扣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真正的同舟共济,而且整个过程完全透明,显得公平公开公正。

6、听到变看到

保险理赔由于要保护客户隐私,通常都是听说获得赔付,但具体谁赔了且赔了多少,除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更多人不知道。如果定期公布理赔案例,然后再进行互助扣费,真实性便大大提升,由听到变成看到,而看到就演变成相信。实际上,把理赔行为的公示变成了销售行为的场景。

7、退出更自由

芝麻分在650分以上的用户实际上多是年轻群体,尊重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就很重要。如果觉得不好、体验不爽,随时可以退出。当然,退出会影响点芝麻信用,但没有任何现金损失,比起传统保险产品中途退保动辄百分之几十的损失,划算很多。

在目前的保险市场上,很多公司都呼吁“以客户为中心”,研究客户的痛点、痒点,年年开发新产品,探索新话术。但从市场反应上来看,还没有一家公司真正走进客户心里,了解他们的痛点、痒点。这些问题,客户在反馈,市场也在做着有益尝试,但问题得到解决了吗?为什么一直无法解决?大大小小保险公司200多家,还有数量庞大的互联网和中介公司,为什么无法突破这些瓶颈?

这个知道、看到但一直没有做到的产品,“相互保”做到了。于是,保险江湖便风声鹤唳。未来的竞争者一定是跨界“打劫”的,打败你的从来都不是业内对手,而是跨界王者。尤其是互联网巨头,挟流量以令天下。每一次创新都足以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曾经的余额宝、微信、淘宝,无不如此。

对于“相互保”这个既相互又保险的“怪胎”,保险业从观望到质疑,从惊恐到批判,传递的都是传统保险的“孔乙己”印象,固守成规,拒绝改变。但随着“相互保”参保人数突破1000万,便已经注定,这是一次保险业标志性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其实,把保险业定位成“一潭死水”,实在有点冤。相比银行业,保险业开放的更早,市场化程度更高,且从不缺乏创新。但这些创新似乎“永远在路上”,而且并不在通往客户的路上。所谓的保险创新,如果客户从中并没有得到任何实惠,那就是保险从业者在自说自话。

埋怨国民保险意识差?客户不认可?保险密度低?深度浅?事实证明,不是广告打的不够,保险知识宣传的不多,也不是社会大众没有风险意识,不知道保险的积极意义。“相互保”的火热,恰恰告诉我们,我国民最不缺的就是保险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排斥保险;不仅不排斥,而且很喜欢,不到10天时间,就有1000万人加入,正说明了没有不想买保险的客户,只是没有合适的产品。
羡慕互联网巨头自带流量?挟芝麻以令诸侯?支付宝3500万芝麻分达到650分以上的用户,短短几天之间,便调动了1000万,占了1/3,且仍在高速增长。很多保险公司的服务号,至少动辄也有数百万级的用户量吧,但每次投入新产品,甚至来波“红包雨”,又能调动多少客户真正参与?百不及其一矣。这说明,在客户经营上,保险公司需要做的还很多,需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时间、市场、搅局者,或许已经不给我们时间了。

不少人认为互联网产品只要有趣好玩,就能抓住客户,而“相互保”并不有趣也不好玩,但为什么在极短的时间内圈粉千万?还有四个字对客户更有吸引力,那就是“有用有效”。不管怎么说,传统保险公司长久以来没有解决的问题,“相互保”做到了。也无需否认,“相互保”注定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是一种依托大流量生活平台的规模化实验,其社会价值和隐含风险也难在短期内评估,是“全民医保”还是“圈地绞杀”,时间自有验证。

实际上,我们无须忙着表态支持还是批判,而是应该辩证地看,虚心地学。敏而好学、知耻后勇,是一个成熟企业的基本功。我们很多传统保险企业都是驰骋疆场多年的老司机,并不缺乏对市场的敏感性,也明白僵化之耻辱,但后勇却总少那么一点火候。不管是“宝”还是“保”,不管是野蛮入侵还是挟流量以令天下,我们需要的不是怀疑,更不是批判,而是师夷之长以制夷,补己之短以强己。“相互保”恰恰是倒逼我们提升产品含金量和客户思维的最佳机遇期。

人类的文明史是一段不断破立的革命史。不推陈,就难出新,要开拓,唯创新。我们欢迎破局者,可以让我们警醒、思齐和奋发,而不是抵触、惊恐和迷惘。没有人欢迎入侵的“野蛮人”,但长期的内向竞争必须要引入外向竞争,才能保持一池春水常绿,一山绿树常青。在每年3万亿的保险市场上,200余家保险主体、数千家中介机构和经纪公司在残酷竞争,其激烈和惨烈,可谓有成功有成仁。但不得不说,这种竞争是内化的竞争,是关在大门里兄弟间的竞争。但突然门被人从外面撞开了,情境自又不同。有人惊呼说“相互保”抢了保险业的奶酪。这不仅是动了传统保险的奶酪,还给了互联网保险企业一次提醒。但更重要的是破局,破了多年保险业态一成不变的迷局、僵局、死局,也为互联网保险趟出了一条新路,打开了一片新天地。“相互保”,才是真正互联网保险的开始。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从“微保”到“相互保”,互联网巨头一直在试图破局,寻找市场的痛点、痒点和盲点,我们不能说“相互保”此次是破局的成功者,痛点的终结者,但至少距离从未如此之近。怎么转型、如何升级,这并不是行业的内部课题,答案不仅在保险企业的管理层,更在熙熙民间手机里,攘攘大众流量中。

目前传统保险业的2019“开门红”大战即将开启,“相互保”的横空出世,对于以用户思维来思考产品定位和经营方式,既是一声惊雷,更是一句诘问。有力的诘问才是前行的动力。笔者无意于为“相互保”唱赞歌,更不会有意给传统保险泼冷水,我们更需要反思。但如果就此认为“相互保”会颠覆传统保险业,未免太天真。对于数万亿级的保险市场而言,我们不仅需要“网红”,更需要长久且持续的风险规划。就像当初余额宝之于银行业,微信之于通讯业,淘宝之于零售业,带来的只能是变革,而不可能是颠覆。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感谢“相互保”,让我们知道这个市场并不缺乏风险意识,缺乏的是我们自我革命的勇气。

最后还是要提醒一下保险“小白”,“相互保”虽好,但绝不是免费午餐,对于40岁以内的人士来说可能“用不上”,而40岁以上的人又明显“不够用”。可以当救命“稻草”,但绝不是“诺亚方舟”。
(作者系知名公众号“燕梳楼”主笔)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