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信仰 肩上有责任 脚下有力量 ——荐读书单《一个人的长征》

十二月 14, 2018/ 1 评论

文 编辑部

提起长征,似乎已经成为躺在历史书上的文字,只在一些纪念时刻才被人们提及。而对于新生代的90后、00后而言,更是难以理解长征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每天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你我,饥饿、寒冷、草根、皮带的滋味,已经无异于是天方夜谭。而长征途中的那些残酷记忆,其实距离2018年的秋天,也只有84个年轮的流转。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去支撑着这样一群人走上这条长征路?长征精神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这些精神之于今天的你我,仍有着怎样的教育意义?

如果您也抱有这些好奇,建议翻开左力先生根据孤身重走长征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出的《一个人的长征》。对于厚重的历史来说,这本书并不是“大部头”,259页,用配图和文字的力量,带领我们去铭记这段历史。

为什么要重走长征路,去寻找红军足迹?

一个人的长征,听起来有些奇怪,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这是事实。书中的第一章节是“左力为什么要去重新寻找红军”,我想这也是更多人的疑惑——是在作秀?还是有病?左力开篇的分享,不仅解答了我们的疑惑,也带领我们致敬峥嵘岁月和岁月中那些最可爱的人。

84年前,以艰辛做笔,以热血为墨,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铺展在华夏大地,红军战士们以远大理想挥洒血泪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仍历久弥新。左力为什么要重新走上长征路,亦是我们为什么要传承长征精神的解读——每一项工作、事业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要以坚韧不拔、无私担当、求真务实的长征精神去面对艰辛、挑战、曲折与风险。

重走上长征路、寻找红军的契机源于1995年8月,左力与摄影组在拍摄抗日战争的纪录片时,接触到共和国的开国上将——杨成武、萧克、陈锡联等将军。杨成武向左力等人讲述了抗战兄弟陈树湘的故事。陈树湘是红34师的师长,湘江血战中,本以安全过江的断后部队为掩护大部队,最后全军覆没。陈树湘因腹部受伤被俘,在被敌人连夜抬着送去报功的途中,陈树湘用手把自己的肠子从体内全部拽出,绞肠而死。

听着这样的故事,难以想象的惨烈气氛充满空气,这时的左力就已经开始思考“在将来的某天能用我的方式,到达历史现场采集故事,把他们带回来讲述给我们的孩子听。”这样的目标,在十几年后,他付诸了实际——用徒步寻长征路的形式致敬红军精神,左力于2013年10月10日开始,历时一年零九天,在2014年10月19日抵达陕北吴起镇,完成了一个人的长征。

什么是长征?伟大是煎熬出来的

关于长征的定义与意义,历史书上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一场巨大的牺牲换来的和平。

历史发生于过去,但同样属于此刻与未来。即使长征已经过去84年,回首当年长征路,依然会引发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与不同的思潮,引发一波波追寻长征、解读长征的热潮。“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大气雄浑的诗词背后是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关于长征的故事,绝不仅仅是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的雄浑悲壮,长征也是一场国家逃难、是一次绝地反击、是一种向死而生。是十几亿中国人不能忘却的记忆。

长征是从一场被迫的逃难开始,很多人不知道这一出发,就再也回不去了。民族的伟大是由一个个的个体熬出来的,左力在书中记载、描述了他在长征路上探寻到的故事:女红军在长征路上分娩的场景成为最惨烈的开章,在一场激烈的突围战刚一打响时,一名女红军快要生了,且是难产。一公里外,红军正在死守山口,董振堂拎着枪冲回来问:到底多久能把孩子生下来?他再次冲入阵地对着战士,大声喊:“你们一定要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来!”硬是等产妇把孩子生了下来。撤退途中,一些战士经过产妇身边时都怒目而视,但董振堂说了一句足以载入史册的话:“你们瞪什么瞪?我们流血和牺牲不就是为了这些孩子?”

“我们缺故事吗?我们不缺;我们缺英雄吗?我们不缺。只是没人给孩子们讲这些,我们的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故事,也不知道80年前这些军人曾经付出了什么。”左力在书中的分享,亦是我们的思考——如何将长征精神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每一个关于个体的故事,不该被遗忘、消逝在历史中。

在书中,感受着长征理想传播的延续

为什么荐读《一个人的长征》?在你我感叹人生未免太累,感慨“人间不值得”时,不妨看看红军的一生——短暂但永续、痛苦而坚毅,是我们难以想象、甚至不愿接触的悲壮。他们所经历过的苦难、迷茫、无畏、坚持,足以成为我们打破焦虑,不被生活打败的力量源泉。

长征已经离我们远去,那么长征精神与远大理想呢?书中吸引人不仅是文字和摄影作品,左力走在路上遇到的那些真实的人与事更为动人。
江西的老大爷对左力说:“小伙子,当年八万多名战士的长征路,每三百米就有一个战士牺牲,你这一路是去看望他们,祭奠他们,他们会起来帮你的,不要害怕大胆往前走。”;湖南的侗族小姑娘赠送的平安铜钱;四川的大姐说出一个真理:“你走啥走,用心在走就行”……左力在路上遇到了可爱的人们,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长征精神不灭的光辉。

左力在书中的感叹也令人深思,“英雄早已做骨,但长征的精神万古流芳。请记住,英雄,不怕阵亡,怕被遗忘。我们虽然不能成为那个时代的英雄,但我们的梦想能成就英雄。”物质富裕、精神贫瘠的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界定、丰富生命价值的意义,重寻精神信仰,是这个时代的一大课题。

一个人重走长征路是对历史最好的缅怀、致敬,也是最贴近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我们虽难以像左力一样行走在路上,但《一个人的长征》给了我们一个渠道,去认知、去感受、去汲取长征精神。

关于历史的思索也许沉重,然而正是这份沉重,能让大家更加珍惜生命中的美好时刻。愿每一个人都能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信念和能量,到达想要的光明。因为心中若有方向,必能在荒凉之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