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来路.惜当下.永传承

十二月 14, 2018/ 0 评论

文 王韫/山东分公司

作 为一名母亲,我时常在想,应该如何给孩子讲革命历史呢?

从他睁开双眼开始认知世界,一天天长大,蹒跚着迈出脚步,开始慢慢探索外界,然后向你不断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你会发现小家伙除了生理需求之外,还有着对这个世界无穷的好奇心。

于是,从绘本到旅游,从动物园到博物馆,带着他一路走一路讲。对于客观事物、自然规律,尚且可以传递给他知识,但当儿子指着博物馆玻璃柜里的破旧军装和老式的枪炮问我是什么,为什么它们会在这里时,我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作答。

小时候,我们从家中祖辈的耳濡目染到学校课堂的系统学习,对中国这段灾难史并不陌生。其实,有的展览品从材质到工艺明显是更近代的产物,陈列在博物馆里是因为它们背后的意义远远大于物品本身。对于孩子提问后的语塞,并不是因为我不了解历史,而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切入,能让这个不足四岁的孩童了解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不辜负那些在至暗时刻勇于献身的英烈。毕竟我们的下一代,他们的出生和成长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再说起过去的战争和饥饿好像已经太遥远,讲起侵略者,似乎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对“日本鬼子”的另类表达。那些历史的精髓和事实,不论怎么讲都带有个人意识的表达,这和教育启发孩子的自行认知和判断能力是相抵触的。同时,这段历史是沉重的,沉重到它是由数万先烈用生命书写而成;这段历史也是重要的,重要到了我们这一代,谈及中日关系、台湾问题、国际形势所不能避免和忽视;这段历史中所传承下来的哲学和美德,更是和每一个中国人血脉相连。

因为有着这样的压力,我始终踟躇,未曾对儿子开口。

当在“华安大讲堂”上聆听了左力老师对于长征的演讲,左力苦行僧般的徒步最大程度地还原了长征回忆,在路上探访到人和故事,更是对心的浸染,用身和心的回顾表达了他对于这段历史最崇高的敬意。左力的故事启发了我如何向儿子启蒙这段历史。

历史是人创造的,同样,历史的讲述和精神传承也应该由人来完成。所以在给孩子讲述历史,必须越过那冷冰冰的橱窗,抚开沉淀的灰尘,感触当事人真正的温度和脉搏。

我找到了家中那只现在还在用的铁锡勺子,若不是它的末端有着“USA”的钢印字样,就和家里筷子桶里的其他餐具一样普通。从这把勺子,我给儿子讲起了我的爷爷——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红军。
“他年轻的时候跨过了鸭绿江,那个地方很远,到了冬天会很冷。”我边说边用手指着地图。“曾爷爷去那里是为了帮助一些朋友保护他们的家,带着勺子的这些人想把那个地方据为己有。于是曾爷爷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抵抗那些拿勺子的人。最后曾爷爷他们取得了胜利。和博物馆里的机枪一样,它记录了曾爷爷的一段回忆。”

我又拿出了一张老照片,照片上两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纪念碑前握紧了双手,两人脸上都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我指着其中一人告诉儿子:“这就是你的曾爷爷,因为他做过帮助别人的事情,所以朋友们很感激他,我们也非常为曾爷爷感到自豪。”我抱着儿子,看着他的眼睛:“现在曾爷爷和曾奶奶休憩在老家的河边,等天暖和了,我带着你去看望他们。”

以曾爷爷为代表的红军们当年帮助了谁?为什么要去帮助别人?我们自己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还有曾爷爷获得的那些表彰和荣誉,这些有关历史的深度问题,我会随着儿子的长大,慢慢讲给他听。现在让他知道虽然不能看到曾爷爷,但他做了件足称荣耀的好事,他能明白这些我就很满意了。儿子现在吃饭的时候,会强烈申请要用那把曾爷爷带回来的“USA”勺子。

消失在历史中的人物不能再生,谁也无法做到真正的身临其境,也不可能有纯粹和完整的还原。我们局外人的视角和判断其实只是窥测到皮毛,无法深刻得知其中的内涵和精髓。

有人认为,纸张、照片、影像中所树立起的英雄形象太过高大和神圣,很难通过他们感触到真实的温度。但如果我们连这样的英雄故事都知之甚少,更遑论那些被历史淹没的普通人。例如左力老师演讲中提及的过河女兵,或是村口偶遇邀请左力做客的老人,他们通过左力老师的记录也同样进入了历史。这样的普通人似乎更为生动和鲜活,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在特殊的背景和条件之下,我们会做出普通人一样的选择,所以这样的人和他们的故事会让我们觉得心意相通。

看看他们留下了什么呢?

她是“很多女兵”中的一员,在冷水中的她坚持着,长时间的浸泡让她永远丧失了生育能力,不可能会有后代,更可悲的是任何一本史书上也找寻不到她的名字,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强大的生命力和坚韧的精神。如果放弃求生,她可能很快会被敌人的子弹瞄准并结束生命,但暴露出来的不仅仅是她自己,周围一同隐蔽的战友同样会被暴露。普通的她选择了默默地坚持,从此不再普通。

他是村口的寻常老人,他曾经的故事我们并不清晰,可能用自家的小推车给红军送过补给,也可能年幼的他仅仅是目睹了红军路过自己家门。严格来说,他仅仅是历史的目睹者,连其中的参与者都算不上。但那些他见过的年轻人之后做的事情他是知道的,并且被那些事所感动,也因为这个原因他会邀请一个重走长征路的陌生旅人去家中做客。他被感动,左力老师也被他感动。

无论是女兵还是老人,因为自己流淌的是和他们一样的血脉,所以会对这些看似寻常的人和事所触动。这份触动也就是对于历史的尊重,对于先烈、对于自己血脉的尊重。

尊重历史——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是引导做事的基本方法论,尊重历史的温度和灵魂是做人立言的根基。在物欲和信息横流的社会,驳杂而抢眼的时代,人容易迷失,一旦迷失何谈精神传承,历史也必然随着中断,“心中若没了方向,再繁华的精致也被走得跌跌撞撞”。

左力老师的记载和讲述在唤醒历史,也在唤醒我们。在创造和积累财富的过程中,我们想让孩子继承自己的财富,是留给他足够多的存款还是一套房子?或是足以运作和周旋一生的人脉?再尽力地给孩子脑子填充有用的知识和所谓养料?此时,似乎更应该审视一下自己,是否还有足够“富裕”的精神财富传承给孩子,而一段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回忆就是应该给孩子讲的历史。

(本文系“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争做奋进华安人”主题征文大赛三等奖作品)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