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或是“愚蠢”,由人类自己决定!
文 编辑部
2016年,谷歌阿尔法狗(AlphaGo)在与李世石、柯洁“决战紫禁之巅”的两场对决中,以极大优势战胜两大围棋高手,令世人感叹,原来“人工智能”已经如此强大。
短短三年过去,今天,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愈加深刻。金融、教育、医疗……越来越多的产业与社会领域正在被人工智能所赋能;我们的身上有了更多的运动手环、智能手表等等智能穿戴和使用设备记录痕迹。在5G技术发展日益成熟,真正开启万物互联网时代后,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更是不可限量,科幻电影中设想过无数次的可怕场景,也许都将在明天变成现实。
NetFlix在今年出品的动画剧《爱、死亡、机器人》中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当人类文明被终结后,三个机器人探索了一个废弃城市,最后得出结论:“当机器人不需要人类发布指令就能行动甚至思考时,人类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我们不知道动画片的大胆设计会不会成为人类的未来,当下的一切似乎都是更加美好和令人向往的。
但我们也不得不反思,在各方技术变得越来越智能的时下,思想的懒惰与行动的退缩,是否正在给现在的你我带来负面影响:例如熬夜刷抖音到凌晨毫不自知的你;疯狂购买培训课件勤奋刷课却忘了离开手机后如何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我;新闻推送一味迎合“客户”喜好,导致接收内容面越来越窄的他;甚至还有人认为我们不用再学外语了,因为有个专业的翻译软件就够了……
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用人工愚蠢(artificial stupidity)来形容这些现象。所谓“愚蠢”,也烙印着鲜明的时代记号。在这个疯狂的21世纪,工作知识正不断被自动化的机器和人工智能逐渐“剥夺”:无论你是个优秀的工匠、医生、律师还是棋手,机器都可能“替代”你的特长。
那么,人工“愚蠢”了吗?在“未来哲学论坛:技术与人类未来”上,德国波恩大学教授马库斯·加布里尔做了《数码化革命》演讲,他认为,人工智能问题的讨论需要正本清源,人工智能一直也并且只能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模型,而非思维。人类未来发展的危险之处,不在于人工“智能”或是“愚蠢”,而是人类自由的丧失以及对自我的误解,只有持续保持成长与精进,才不会被现代社会的丛林法则优胜劣汰。
转念想来,难以让人工智能取而代之的,我想还有人类大脑中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与情绪表达。就如本期专题中,各地华安人对父爱的解读与理解一般,复杂而细腻。那么,你对父亲是崇拜?亲昵?是害怕?敬畏?还是若干年以后,对他仍感难以读透,却又时刻温暖于心的无法言喻?不论如何,在6月的暖风里,都请向那个给予你我深沉爱护的脊梁,一个真诚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