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何以为家

七月 17, 2019/ 0 评论

文 细雨/河南

“我想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法官大人,您听我说,请禁止那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再生小孩了。我听过父母最温柔的话是:‘滚,你这垃圾。’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以为我们能活得体面,能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宁愿我们做洗碗工。”——这是一个12岁孩子在法庭上的呐喊,出自于电影《何以为家》。

这部由黎巴嫩、法国、美国共同制作的电影,既没有流量明星、盛大场面,也没有夺人眼球的特效,同期上映的还有《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但当电影结束的字幕缓缓升起时,一起观影的人们早已泪流满面,电影里所表现的人道主义问题,绝不是“爆米花”类影片所能达到的深度。电影《何以为家》关乎生存,也关乎成长,对于“为人父母是否需要资格考试”“生而不养”“底层人民”等社会问题的探讨,相信每个人在看完电影后都会有更深的解读。

《何以为家》在2018年荣获第7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并在今年入选了奥斯卡、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提名,这样的成绩并不让人意外。因为成功的背后是持续6个月的拍摄,积累了超过52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历时两年剪辑成126分钟的上映版本。电影中的一切,都是导演娜丁·拉巴基深入贫困地区、拘留中心、少年监狱所看到的情景,这使得《何以为家》拥有着真实感和震撼感的“野性”气质。

这部电影在国内被翻译为“何以为家”,在国外的原名其实是“迦百农”,出自《圣经》中的一个地名,位于现在的以色列加利利海附近,如今已是一片废墟。在英语和法语中,“迦百农”有“乱和无规则”的含义,而这正是该片所营造的氛围。电影以12岁男孩赞恩的苦难童年为切入点,揭开黎巴嫩“乱和不规则”的难民危机问题,展现的是战乱国度的艰难生活。成片的破败房屋、成群的抽烟小孩、动辄五六个小孩的家庭、所有人挤在地上睡觉的家、混乱无秩序的街道……《何以为家》犹如冷冰冰的旁观者,不加修饰地把一个囊括黎巴嫩众生相的社会横切面摆在观众面前,战乱、动荡、穷困、愚昧、医疗、教育,所有的“有序”都在这部电影中,或者说就在真实的黎巴嫩,失去了“秩序”。这是一部拥有纪录片特质的电影,聚焦的是黎巴嫩因贫穷而生的社会百态,但从广义上说,这是一个是针对所有没获得基本权利、教育、健康和爱的人的故事,正如导演娜丁所说:“这个黑暗的世界里的人物,是一个时代的症状,是世界上每一个城市的命运。”

观影过程中,有些观众可能会想起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或者肖恩·贝克的《佛罗里达乐园》,但《何以为家》更残酷,更让人心碎,电影刚开始便打出了一行字——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它提醒着大家,在黎巴嫩,还有无数个像男主人公赞恩一样的孩子。但《何以为家》并不是一部消费苦难的片子,导演娜丁用了大量手持摄像机的拍摄方式,尽最大可能真实地呈现黎巴嫩孩子的童年。虽然这是一部虚构的剧情片,但影片所呈现的现实和社会都是源自真实的场景,甚至真实得让人不忍直视。
有人形容这部电影是“眼泪收割机”,可是我觉得真正的眼泪应是疼痛、沉重,以及近乎冷酷的清醒而流不出……最深重的苦难,带给人的不是泪水,而是“铁石心肠”。《何以为家》的叙事和表演正如《美丽人生》一样,没有技巧的“无招胜有招”,让人冷暖自知。

电影的故事脉络并不复杂:赞恩的父母即使无力抚养和教育孩子,但依然不停生育,一家人只能挤在漏水的房子里,食不果腹。赞恩是家中长子,聪明、早熟,非常瘦小的身体却要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压,所以这个12岁的孩子会用处方药制作毒品饮料;会在杂货店里帮工;会大字不识一个。会偷,会抢。片中有一幕是妹妹萨哈第一次来例假,她本人浑然不觉,反倒是赞恩主动把她拉到公共卫生间里清理干净,还用衣服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姨妈巾教妹妹用。赞恩不断地叮嘱妹妹,千万不要被父母发现,他知道,一旦父母发现女儿在生理上已经成熟,她唯一的命运就是被卖掉,换取生活必需品。然而,妹妹最后还是被强行卖给了商贩为妻,愤怒的赞恩因此离家出走。最后,得知妹妹怀孕不幸大出血去世后,他挥刀砍向了商贩,结果锒铛入狱。当母亲带着点心来探监,告诉赞恩也许又有一个小妹妹的时候,他骂怀孕的母亲是畜生。

令人感到痛心的绝不仅仅在电影情节,影片中绝大多数都是非职业演员,赞恩的扮演者是来自叙利亚的难民,12岁的他却有着8年流离失所的生活,被导演发现时,他正在市场做送货员,现实中他也叫赞恩;扮演赞恩妹妹的演员被发掘时正在街边卖口香糖。所以,我们在片中看不出任何表演的痕迹,因为演员们的童年生活,和片中呈现的景象并没有太大差别。

出乎意料的是,这部电影并不是在简单地批判赞恩的父母,而是展现了更多的真实,赞恩父亲在法庭上的辩解:“我也是这样出生,这样长大,我做错了什么?如果我有选择,我可能比你们做得更好。”原来,父亲和赞恩有着同样的伤痕,悲剧的重复派生出了缺少爱、教育等更多问题,伤痕成为了一种遗传。

值得欣慰的是,电影并没有完全展现黑暗的绝望,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体现着人性的光芒。不论是电影里表现出的底层人民之间的相互扶持,赞恩对妹妹和没有血缘关系弟弟的照顾,还是他一路上遇到的陌生人给予的善意,都让人心怀一丝希望。

“赞恩,这是护照照片,不是死亡证明。笑一笑。”《何以为家》片尾,小男孩赞恩因为移民终于露出了笑容,但这个难得的笑容却让人心头百般不是滋味。电影拍摄完成后,真实的赞恩(即赞恩饰演者)移民到了挪威生活,并且开始接受教育。也许,电影在观察、展现我们的生活时,最终也介入进来,并产生意想不到的意义,这或许是《何以为家》电影意图之外的观念传递,却更加难能可贵。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