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七十载,唱响新时代
文 王桂馥/安徽分公司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我们随处都能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新中国70华诞将至,城市被妆点一新,处处红歌,遍地礼赞,空气中弥漫着喜庆和谐的气氛。
上班路上,一位妈妈推着婴儿车,只见小车前放着一面小小的国旗随风飘扬,摇曳的鲜红,似乎有一种魔力,吸引着路人的视线。我的内心突然涌出一阵感动和喜悦。回想起来,没有哪一年的国庆氛围如今年这般浓烈与欢腾;大家都在为祖国的蒸蒸日上而由衷欢喜,用歌声、用行动去庆祝祖国生日。中国人在历经一次次风雨和考验后,在享受着祖国日益富强的成果后,对祖国的理解和感情又更进一步。
80后的我们,虽然无法对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感同身受,也未曾经历过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前的艰苦卓绝。但是我们这一代人,也有着许多不同寻常的经历,我们与老一辈一起,见证了祖国的日新月异和飞速发展,那些经历尽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会越来越远,但每每回想起来,也会感慨不已。
回忆里那些特别的经历、有趣的事物、不一样的城市与街道,让我们无不感慨中国这些年的巨大变迁。想起我第一次参加国庆活动,已经是三十年前了。1990年,我还是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当时的小学生可没有课外辅导班的概念,和现在的孩子相比,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放学后多半是撒了欢地玩。国庆活动筹备期间,老师常常带大家排练到很晚,那种单纯的激动和雀跃,以及卡带机里放出的音乐,到今天还记在我的脑海里。看着相册里的老照片,我那涂着大红色腮红欢脱蹦哒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那一年,也让我对国庆的意义有了些许概念。
还记得1990年,北京正在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熊猫盼盼的可爱形象深入人心,这也让我知道了大型体育赛事是要有吉祥物。为了办好那届亚运会,筹备期间举国上下都在捐款,我爸妈说,当时几乎每个家庭都捐了款,他们也不例外,各捐了25元。我想,当时的参与捐款人数应该是空前的,你一角我一分,就这样达到了2.7亿元的总筹款额。在今天的中国经济条件来看,这个金额简直是不值一提,但是在那个年代,这是一笔来之不易的巨款。
当时,电视机也还没普及,为了看亚运会,家里凑钱买了台彩色电视机,感觉比后来买车还高兴。记得我们家的电视机是熊猫牌,屏幕不大但非常厚重。印象最深的,还有屋外架着的高高天线,为了接收节目信号,天线的位置、方向甚至风向都很重要,需要我们高频调试。尽管不管怎么努力都找不到几个清楚的台,但仍然无法阻止大家看电视的热情。很多同学下课后纷纷跑到我家看电视,看了什么大多不记得了,只记得大家围在一起,一同看,一起笑。
过了没多久,父母因为担心看电视会影响学习,就禁止我们看电视了。没有电视的日子里,我就在爷爷那蹭收音机听广播,收音机还是那种旧式的,长了两只大眼睛,却带给我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通过老式收音机,我知道了英国广播电台BBC,听完了《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琳娜》等等长篇小说;还偶然听了NBA转播,知道美国有特别厉害的火箭队与公牛队,甚至因此喜欢上篮球这项运动。
那时的家乡,到处可见“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的标语。有一天突然意识到,父母有很多兄弟姐妹,而自己和同学则几乎都没有兄弟姐妹,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也让我第一次听到了这个中国特色的词汇——“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正式定为国策是1982年,大家突然不生二胎了,尤其是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更是不敢越雷池半步。
1995年,发生了一件特了不起的事,每周的单休改成了每隔一个星期双休,再到最终双休,我们称为“大礼拜”。刚开始大家特不适应,长辈们还慌忙地议论,担心每周两天没人工作,可能影响经济云云。记得那一年,我还看了一部外国的动画电影《狮子王》,知道了迪士尼。听母亲提到有位女作家张爱玲去世了,而父亲则开始和大家神乎其神地讨论起磁悬浮,还没学物理的我,不懂什么是电磁感应。趁着“大礼拜”,我将家里的二八自行车摔过无数次之后,学会了骑自行车。再后来,跟父母央求了多次后,我终于拥有了第一辆自行车。
1997年,我们离开爷爷宽敞的四合院,搬进了一个多层的楼房里。虽说曾经挺羡慕住楼房的同学,但自己却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没有院子只有阳台的空间。父母常常感慨能赶上分配很幸运,长大后才了解到,国家为刺激经济发展在1998年颁布了有关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开始住房分配的货币化政策。
我的高中,在当时还没那么出名的毛坦厂中学就读,因为离家远就选择了住校。父亲打着方便去学校看我的幌子,力排众议买了辆雅马哈摩托车,但最后骑摩托来看我的次数却屈指可数。用母亲的话说,同事、朋友都挺羡慕。而我,从买了摩托车以后就没安心过,一直担心父亲,对他只学过几次就敢上路、没有牌照就到处乱跑的行为表示极度的不满和恐惧。再后来想起这件事,似乎能理解那个还年轻的父亲略微得瑟的心情,就像我们买了喜欢的汽车一样。高三学习紧张,爸妈给我买来BP机和电子词典,这让我兴奋了好久。最后BP机唯一的用途,就是爸妈给我发来让回电话的简讯或者他们的电话号码。同学们都到校门口的小卖部打电话,一分钟2元,觉得贵就长话短说。
上大学后,大家都先后买了手机,我的第一台手机是黑白屏幕的松下,能发信息和打贪吃蛇。当时的我们,很少用手机通话,短信也会多打些字再发,毕竟生活费是有限的。大多数人经常是买电话卡用,输一串长长的卡号很麻烦,但很便宜。宿舍里、校园里的公用电话亭就成了同学们的必争之地。我在大学期间也没闲着,时不时会坐火车、长途汽车去找原来初中、高中的同学玩儿。绿皮车居多,只要出省,就会在逛荡逛荡中一坐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年轻的时候也不嫌累。工作一年多以后,单位安排出差,我有了第一次坐飞机的经历。除了对安检流程各种无语之外,第一次经历飞机起飞前那种惊慌失措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2007年,加入华安保险的那一年,我26岁。与同事一起看房、报选址材料、全款买商铺的情景记忆犹新,安徽各地陆续有了华安保险的门店。那一年合肥最好的写字楼财富广场是6000元/平米,一环住宅4000元/平米,新入司试用期工资1200元/月,盒饭3~5元/份,100、200元就能合租到还不错的房子。
随后合肥的房价物价、消费水平、经济发展,尤如和谐号的速度一样势不可挡。好像就是从那时起,这十余年来,我们不仅感受着房价呈倍数的增长,也体会着各行各业、科技、经济、环境、信息的瞬息万变。各种新技术、新产品、特别是4G的诞生、AI的运用,都预示着中国开始进入工业4.0时代。
下班路上,我习惯性地用手机打开今日头条APP,视频新闻里主持人正在宣布华为mate30今日起正式开售,支持5G。任正非在采访中表示,华为可一次性出售5G技术许可给西方国家,华为还会领先研发6G。我看了看手里的iPhone X,最近信号不好,经常电话闪断……心里窃窃地想,又不支持5G,干嘛不换了华为呢?不禁莞尔一笑,祖国强大的感觉真好。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国旗在晚霞里飘扬着,道路两边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点亮工程,不仅仅方便路人,那滚动着的屏幕,正在不间断地播放着祝福伟大祖国繁荣富强的文字,传递着无尽的信心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