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圳者说,春天的故事

九月 18, 2020/ 0 评论

文 /编辑部

时间奔腾,川流不息。1980至2020,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的光阴就这样在你我眼前流过。

“来了就是深圳人。”如果说深圳用四十年描述了春天里的美妙故事,那么每一名深圳人都在时代故事里沐浴春光、播撒汗水,为自己的小目标奋斗,也为这座城市更添光彩。

本期中,《华安保险》编辑部也邀请到60、70、80、90后的在深华安人,一起回忆时光深处里的吉光片羽,谈起那些在当时或喜悦、或艰辛、或迷惘的难忘往事。

编辑部:大家好,我们在深圳的时间有长有短,各位是什么时候来到深圳,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在深圳奋斗?

宋丽华:我是1991年来的深圳,当年选择来深圳是被这里的生机和活力所吸引,非常向往经济特区,想要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拼搏、奋斗,深圳恰恰给了我这样的舞台。

 

朱博:1993年8月5日,我踏上深圳这片土地,我当时在老家其实有一份国企的“铁饭碗”,但稳定也意味着平淡,于是我决定来深圳寻梦。

 

赖小燕:我来深圳是为了爱情,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丈夫)在深圳独自奋斗,来深圳看他的时候就被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深深吸引,1997年,我毅然辞掉了在老家银行的工作,和爱人在深圳一起打拼。

 

万绍平:1997年,我来到深圳。当时听在深圳工作的朋友们聊天,说起深圳的经济发展、气候环境以及对年轻人的开放包容,于是对深圳充满了好奇,毕业后就义无反顾地来了深圳。

 

韩哲:2001年7月,我收到华安保险的入职通知书,千里迢迢从北京赶到深圳。从机场坐车到公司宿舍,一路上没有感受到高楼林立的繁华,反而觉得处处都有些沧桑感,当时的心里其实是有些失落的。

 

张晶晶:2003年4月我来到深圳,虽然当时正值非典时期,刚到机场时人迹寥寥,街边商业也很萧条,但内心是炽热而充满期待的。

来深圳前我在老家一家银行工作了两年,两点一线的生活仿佛一眼就能看到未来,就想趁着还年轻到这个充满机遇和活力城市来闯一闯,就如《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和梦中一样蓝。”

郑小夏:我和深圳的缘分,可以说就是与华安保险的缘分。2007年,我从华安保险广东分公司调到了深圳分公司。当时的一个选择,经过13年的酝酿,深圳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学习、生活、成长,也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

 

沈潭珠:我可以算是“深二代”,深圳在我的印象里,小时候要进关,需要花2块钱买通行证。记得第一天去学校上学,我坐丢了,拿出1块钱使用街边小店贴着1元/分的白纸条红色座机,呼叫老爸的BB机。也许抵不住沿路摊贩种诱惑,没等到老爸回电的我就怀着雀跃的心情蹦跶离开了……

卞伟:2011年6月,我来到深圳,和待过的其他一线城市相比,那段时间其实对深圳没有特别感觉,后来才逐渐感受到这里的年轻、活力和包容,于是便选择留在这里。

 

苏振南:2014年7月,坐了30个小时的火车,我来到这里,至今还记得走出深圳东站的那一刻,潮湿的热浪扑面而来——属于南方夏天的味道。我喜欢深圳对每个人的尊重,在这里可以自由选择所向往的人生道路,都不会有人干涉。

编辑部:大家都在提深圳精神,在您眼中,您认为最突出的深圳精神是什么?

万绍平:第一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第二是开放包容,“来了就是深圳人”;第三是奋斗,看看每天上班赶路、挤地铁的人潮以及晚上写字楼的灯光,你就知道,这个城市里的很多人都在为自己梦想奋斗和打拼。

 

韩哲:我眼中的深圳精神是和谐。在这座外来人口居多的城市里,虽然大家来自天南海北,但不会让你有陌生感,处处都有小温暖。记得我刚到深圳没多久,坐小巴从梅林到国贸大厦,结果因为不认识路直接到了终点站火车站,小巴司机知道后还把我送到国贸门口。尽管是一件小事,可每当想起来,心里就暖暖的,所以,和谐有爱是我认为最突出的深圳精神。

张晶晶:我认为最突出的深圳精神是一种努力、认真、不畏惧、敢奋斗、敢拼搏的力量。

 

郑小夏:深圳精神最突出的是创新。深圳孕育了众多以创新精神造就的高科技企业,例如华为、大疆、腾讯等,它们不仅是深圳经济的强大引擎,也是深圳创新精神的名片。

 

宇星:拼搏。每一个叶上留有露珠的清晨,都可以见到神色专注匆忙赶路的上班族;每一个华灯初上的夜晚,都可以看到写字楼里依然亮着的灯光。这个城市的年轻人,用拼搏点缀着自己无悔的青春。

 

刘庭平:最突出的深圳精神是敢拼、不怕输!走在这座城市的任何一条街道上,你都能看到形色匆匆、为生活努力奋斗依然嘴角微微扬起的可爱人们。在深圳,永远不会被别人的一句“不行”而打倒。

 

何松:我觉得是“敢为人先”的精神。记得来深圳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创业团队,在一个装修十分朴实的产业基地,那里聚集了很多初创团队,不在意办公环境、不在意创业的艰辛,以一丝不苟的精神去实现明天的希望。

 

苏振南:最突出的是公平。深圳作为一个历史最短的一线城市,却有着最领先的科技企业,可就业的行业范围宽、岗位广、机会多。无论你来自哪里,深圳都不在乎你的背景、不关注你的“关系”,她欢迎每个来奋斗打拼的人,这里充满着机遇,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编辑部:觉得在深圳生活和工作,和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朱博:深圳是全国有名的爱心之城、志愿之城,在这里生活,让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现代都市文明不仅仅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川流不息的人流车流,琳琅满目的消费世界,还有成熟的公民社会,温暖的爱心氛围。

 

李漓沄:深圳是全国最具包容力的城市之一,“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标语在城市街道四处可见。深圳不会因为出身、背景而区别以待,她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大家都可能登上展示才华的舞台。

 

宇星:深圳给我的感受是一个特别热爱书籍的城市。在书城,随处可见埋头读书的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在图书馆门口,清晨就可以看到有序排队等候开门的长龙;在很多小区里,可以看到贴心服务的流动图书馆。书籍,让这个城市的市民有了特殊的气质。

李宇朝:在深圳生活,可以最快、最大化地享受到经济与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性与舒适性,同时包容与共的城市文化也使得新深圳人少了很多融入的烦恼。印象最深刻的是2014年,在深圳已经可以享受到用滴滴等App随时随地打车,而回家探亲的我,在家乡还面对着打不到出租,或者被的哥当做外地人绕路的困扰。2020年,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5G全覆盖的城市,再次证明了深圳这座城市总是站在科技的最前沿,带给深圳人最先进、舒适的生活环境。

张欢:我认为最大的不同是,深圳是一个极具活力和朝气,非常包容的城市。“来了就是深圳人”并不是一句空话,相对于其他一线城市,这里的落户政策友好很多。所以我刚来深圳时,就把户口通过公司迁过来了,还领到了政府的人才补贴。因为大家绝大多数都来自五湖四海,所以从来没有排外的感觉,我来了之后也很快就交到了一些朋友,融入了这座城市。这里,已经成了我的第二个故乡。

另外一点就是,深圳的年轻人多。因为我很喜欢像徒步、爬山这样的户外活动,在深圳也很容易就找到可以一起玩耍的成群结队的小伙伴。

何松:这里非常年轻、有活力。无论是地铁上、还是海边,无论是南山科技园、还是福田CBD,到处都是年轻人,朝气蓬勃、充满斗志。就像深圳这座城市一样,大家都年轻、向上。

卢蔚:坦率地说,在这里生活时常会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物价、房价的压力,对于每个来深圳奋斗的人来说,都要面临买房的困扰;另一方面,在深圳,各个行业都人才济济,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编辑部:刚到深圳时,遇到过什么困难?

宋丽华:当时来深圳的时候,遇到生活和工作更加快节奏和时效的挑战,另外也遇到听不懂广东话的尴尬,当时的深圳说粤语的人还是很多的,大家都在积极努力地融入和适应吧。

赖小燕:刚来深圳时,没有房子、人生地不熟,我生完孩子后需要租空间更大的房子,当时为了养家,急需要工作,但家里的娃又没人照顾,我们在三年里换了六个保姆。当时先生上班离家远,我只能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开个摩托车回到家里,照看小孩、打理家务,再回到工作岗位。那段日子确实很累,有时还会怀念在老家父母庇护下的安逸生活,但为了自己,为了下一代更好的生活,我义无反顾地挺过来了。

张晶晶:感觉当时最大的挑战是跨行业的知识储备,从银行换到保险公司,很多专业知识都要从头学起。另外,全新的生活环境也给我带来了不少挑战。

 

何红玉:刚到深圳,觉得这里的人很冷漠,每个人都行色匆匆,无暇去做过多的交流,跟原先在广州时的氛围不太一样。后面适应快节奏后,发现其实每一个人都很可爱、很谦让。

 

张欢:刚到深圳时,没有亲戚朋友在这里,感到特别孤单。而且那时住的离公司很远,往返要两个多小时,每天清晨就要睡眼朦胧地在千军万马里挤地铁,下班回到家已经是夜幕沉沉。那段时间真的是身心俱疲,当一切都不太顺利的时候,我还会怀疑留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意义,经常晚上一个人在家里哭会儿。但是每次在接到爸爸妈妈的电话的时候,又会告诉他们我过得很好。

后来,渐渐地,我开始适应了深圳的节奏,身边也有了一群玩耍的小伙伴,有了和家人一样的朋友。搬了几次家后,我现在每天通勤时间只有15分钟的步行路程啦,多出来的时间可以去健身、去学习、和朋友小聚,就连周末加班都可以冲在最前面了。

刘庭平:刚到深圳我住在罗湖区玉龙新村,当时那里还没有拆迁,我住在最山顶的区域,爬坡下山上下班,每天都汗流浃背的。这些其实还不算困难,主要是没有一个亲人、朋友在身边,家里也没有烟火气,在热闹嘈杂的村子里,显得特别孤寂,生活上真的有很多的不适应。

苏振南: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每天通勤往返要花3个小时,领着比房租多一点点的薪水。当时加班到深夜,没有了公交地铁,看着已经见底的银行卡余额,硬是走路回到宿舍……今天回想起来,很多坚持不下去的瞬间,留下或者离开,都成为最困难的选择。

卢蔚:刚到深圳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找工作。深圳是全国闻名的科技之城,我想要从事的职业是大数据分析,这个岗位最看重的是工作经验和阅历,这恰恰是刚毕业的我最缺少的历练,所以工作确实不好找。幸运的是,我现在在华安保险从事的就是数据分析,正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

编辑部:最喜欢深圳的什么?不满意深圳的哪里?

赖小燕:这个问题要暴露“吃货”属性了,我最喜欢深圳的美食。深圳人来自五湖四海,深圳美食更是汇聚了各地美食精华。在每个区都会有美食一条街,有很多是老招牌,品种丰富,风味不一,酸甜苦辣,足够满足挑剔的味蕾。

 

万绍平:我喜欢深圳这座城市朝气蓬勃、阳光般向上的发展态势,优美整洁的自然环境,良好周到的服务。但这里也交通拥堵,还需不断完善,另外,高房价带来的高生活成本,也加大了深圳人的生活和工作压力。

 

韩哲:深圳这座城变化很快,身边的人来来去去,最喜欢的莫过于能够结交不同的朋友,了解到不同的人和事情,就像亲身体验与之相关的不同人生。但有的时候,有的人在不经意闯进你的世界后,又很快消失,甚至来不及说再见就已经离开这座城市,这种感觉或多或少又有了一些伤感,这是我最不喜欢深圳的地方。

张晶晶:最喜欢深圳的什么?好像用一句话或一件事太难以囊括了,深圳有许多让人喜欢和让人感到快乐的瞬间:一群有爱的同事和朋友;吃到各地的美食;方便又高效的办事效率;可以悠然流连的图书馆;在商场随时买到想买的东西;让全国各地艳羡的“深圳蓝”……

郑小夏:最喜欢深圳的绿化,绿意满城,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随处可见的街心公园,适合散步、健身和带孩子游玩。不太满意的是深圳的地铁人多,拥挤。

 

沈潭珠:在我的深圳生涯里,我最喜欢的是中学时光。深圳中学和其他地方的学校不太一样,那时候,校服是“兵家必争之地”,各学校争奇斗艳;各学生别出心裁,直筒的改成喇叭的,装上拉链;常规长度的衣服,改成短装的;明明穿S码的裤子,却要报XL码长度的裤子。而鞋子,只穿白色回力鞋,是我们当年的小白鞋。我有8套校服(礼服、运动服),感觉在学生时代,没有穿过校服以外的衣服。

何红玉:最喜欢深圳的冬天,不冷,再也不怕长冻疮了,不满意深圳的消费水平,生活成本太高。

 

李漓沄:最喜欢深圳的公园,从市内到海边,大大小小加起来有九百多个免费的公园。最不满意的是深圳四处都在修路,非常影响出行。

 

宇星:最喜欢深圳公平竞争的氛围,在这里,努力付出就有回报是绝大多数来深者的信念,这个信念支撑着我们奋力向前。但深圳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目前深圳的高中数量在较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人数的增长,导致初中生承担了与年龄不匹配的升学压力,期待未来能够尽快得到改善。

卞伟:我最喜欢深圳的海边,深圳城市太拥挤了,到哪里都是人山人海,总需要排队。

 

何松:深圳的行政服务效率和电子化水平非常高,我办理居住证,只需要在微信公众号上面提交资料就可以,证件邮寄到手上。在上海的朋友办理居住证,需要找到一手房东提供资料,并和房东本人一起去很远的政府机构办理,当时两相对比,感觉在深圳生活太舒服了。深圳的出租房和治安管理非常好,有专门的网格管理人员,定期会上门做各种调查、登记和安全隐患排查,非常专业,让人踏实。

苏振南:最喜欢的是深圳的变化吧。在深圳,从来没有绝对的大哥,只有你追我赶的各种大佬,深圳先后取消了布吉关、梅林关,再也没有关内关外的区分,崛地而起的粤海街道,科兴科学园、高新园、软件产业基地,还有前海自贸区……不断刷新的深圳地标性建筑,上海宾馆、国贸大厦、地王大厦、京基100、平安金融中心……这一切的变化,让我深深喜欢上这里。

编辑部:“来了,就是深圳人”,在这座城市里,您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宋丽华:1991年就有幸来到了这座年轻充满活力的城市,最大的收获是让我见证了深圳的快速蓬勃发展,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在深努力奋斗的好同事、好朋友、好伙伴。

韩哲:从二十年前的一个人到现在的一家四口,我已经深深扎根在这座城市,我的子女也会在这里长大生活,家庭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之一。从2001年来到深圳加入华安保险,我就一直在这个大家庭中成长起来,走到今天也是公司成就了我的事业。

何松:最大的收获就是强化了“努力付出才有回报”的意识。深圳良好的氛围构建了较大的相对公平的环境,每个人都在这里拼搏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和努力获取回报,不用顾忌太多,跟着深圳的脚步一起前行。

郑小夏:在这座城市找到了归属感,从事喜欢的保险财务工作,有自己的家庭和稳定的生活。

宇星:深圳是一座包容性非常强的城市,我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片——深圳人。每次从外地回来,看到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鲜花,都有一种踏实感。

卞伟:最大的收获是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在深圳即将开始组建家庭。

 

 

张欢: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拥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了更加开阔的眼界。因为我没有亲人在深圳,这些朋友就像我的家人,我们分享欢乐共渡困难。另外还有的人亦师亦友,在我迷茫踟蹰的时候,为我指点迷津,给我鼓励和信心,让我有勇气去做更好的自己。因为他们,也让我和深圳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羁绊。

刘庭平:曾经习惯了小城市悠闲的生活,一度想跳出舒适圈,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学习更多的经验,让自己更快速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深圳让我找到了奋斗的目标,想拥有更精彩的人生。

编辑部:您会建议亲朋好友或者年轻后辈也来深圳发展吗?

万绍平:会,我是家族里来深圳最早的,随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开启我自身的事业,深圳这座城市带给我的就是心之所向。所以经常有朋友和亲人在跟我咨询是否来深圳发展时,我都会建议,无论是在深圳工作、创业,或者仅仅基于开阔视野来深圳发展,都值得一试。

韩哲:深圳是座美丽的花园城市,深圳人热情好客,这里成长空间自由宽广,不管你是生活、工作还是创业,相比其他城市更加宽松。在这里有你大展拳脚的舞台,只要你用心付出,必将得到无限回报。

 

郑小夏:深圳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从传统制造业、金融业、高端科技企业,到最前沿的跨境电商企业无所不包,构成了非常完整的供应链。深圳还有非常吸引和适合年轻人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相信优秀朋友会在这里找到施展拳脚的天地,也能在这里收获事业和美好的生活。

何红玉:目前不建议,因为生活成本真的太高了,会比较累。

 

 

李宇朝:只有来了深圳,才能真切的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年轻、热情与包容的文化。以前在家乡,觉得深圳离自己很远,如今生活在深圳,感觉世界就在身边。虽说一线城市会有远离自己家乡以及生活成本高昂的困扰,但挑战与机会并存,每一个来到深圳的人,一定会感谢这座城市带给我们的更高的眼界,更坚韧的内心,更好的职业发展及更有价值的未来。

张欢:当然会哦。这里比北京空气更好,比上海更加包容,比广州更有活力,开放包容创新,这个未来拥有无限可能的城市,等你来PICK!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