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处处诡事

二月 3, 2023/ 0 评论

李开周/开封

可爱的猫咪化为女妖,英俊的青年藏身蟒穴,遇害的新娘脸上戴着狰狞面具,会飞的木鸟背上驮着凄厉的杀手,一种昂贵的香茶让好茶之士陷入癫狂,一款畅销的护肤品令爱美之人变成骷髅……这些既魔幻又恐怖的诡异故事,在爱奇艺出品的古装探案剧《唐朝诡事录》中一一呈现。更加魔幻的是,如果我们仔细查阅唐朝文献,会发现真实的唐朝生活竟然也是十分诡异。不信吗?那咱就结合剧情,慢慢道来。

《唐朝诡事录》总共三十六集,讲了八宗奇案,按时间顺序依次是:长安红茶、甘堂驿、石桥图、黄梅杀、众生堂、鼍神、人面花、参天楼。其中第一宗案子“长安红茶”、最后一宗案子“参天楼”,都有反派施展“幻术”,例如用一张虎皮幻化出致人死命的斑斓猛虎,将一个活人幻化成能发射利箭的无人飞机(木鸟)。

真实的唐朝有没有幻术?不仅有,而且非常盛行。按《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唐朝宫廷节目里就有大量幻术表演,剧目包括“桂树白雪”“画地成川”“吞刀吐火”“种瓜拔井”“自断手足”“刳剔肠胃”等等。《旧唐书》原文没有记载这些剧目的表演细节,但单看名字就能猜到一二:“桂树白雪”应该是让桂花树突然结霜挂雪,“画地成川”应该是使地上突然多出一道清泉,而“自断手足”和“刳剔肠胃”想必类似于现代魔术师表演的断头术、锯活人。

所谓幻术,即是魔术,唐朝魔术师大多来自西域,也就是如今的中亚和西亚。唐高宗在位时,他看过西域魔术师的表演,认为太逼真太吓人,下旨禁止他们再到中原。但是等到唐高宗的儿子唐睿宗即位,禁令得以解除,来自印度的婆罗门幻术师在大唐宫廷争相献技,看得唐睿宗龙颜大悦。在《唐朝诡事录》这部剧中,皇帝角色就是以唐睿宗李旦为历史原型(太子原型是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公主原型则是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当年李旦在宫中观看的那场印度魔术表演,在本剧最后两集就演绎成参天楼上举行的那场“幻术大会”。

如果你留心剧中细节,还会发现一件小小的道具常常现身,它用竹筒制成,与手电筒差不多大,可是轻轻一吹,竟能冒出火苗,并且持久不灭,可以引燃蜡烛,也可以在夜间当火把使用。例如女主角裴喜君在鬼市被劫走,男主角卢凌风拿出一只小竹筒,吹出火苗,掀开花轿,俯身查看轿子底下有没有暗道;第十三集,卢凌风与苏无名到甘堂驿查案,驿卒刘十八为了点燃蜡烛,也拿出一只小竹筒,轻轻将火苗吹出来;另有第十九集,卢凌风夜探众生堂后园药库,同样是用小竹筒吹火照明。

这只小竹筒如此神奇,简直就是现代打火机与手电筒的结合体,唐朝有过吗?确实有,只是不像剧中那么快捷方便而已。在唐朝,乃至此后的宋、元、明、清各朝,人们出门旅行,常备一套打火工具:火刀、火石、火媒、火筒。火刀用铸铁制成,形如刀,但不开刃;火石是一块燧石,受到撞击会迸出火星;火媒用绵纸、丝绒和干草制成,极易引燃;火筒用竹子或铜铁制成,可以保存火种。需要点火时,便用火刀砍火石,让火星飞到火媒上,轻轻吹几口,火星就能变成火苗。如果暂时不需要火苗呢?那就将火媒揉成一团,塞到火筒里,盖上盖子。需要火把时,拔出盖子,使劲吹这只火筒,等火苗出现,再喷洒油脂,即成火把。

曾有学者夸大唐朝人的技术能力,说他们发明了火柴,取名“法烛”。其实《太平广记》第243卷对“法烛”的形制有详细记载,那是在木棍上缠裹破布和烂麻,用槐树种籽碾磨而成的油脂浸透,急用时可当火把,但绝对不是一擦就着的火柴。即便如此,这种在今天看起来相当简陋的火把也曾在唐朝大为畅销,它的发明者得以成为长安首富。

法烛的发明者名叫窦乂,是一位颇富传奇色彩的长安富商。宋初文献《北梦琐言》第10卷为窦乂作传,说他经商有成,涉足旅店业、饮食业和建筑业,在长安开有多家店铺。然而窦乂为了保住财产,仍须向官员和太监行贿,曾经将一大块地皮拱手送给一个权力很大的太监。这个故事说明,商人在唐朝是没有地位的,必须结交权贵来争取地位。巧合的是,本剧“石桥图”一案的剧情推动力之一,就是商人受歧视:南州富商欧阳泉乐善好施,敬慕雅士,超级崇拜“南州四子”,梦想成为南州第五子,只因为他是商人,便被南州四子屡次拒绝。

与备受歧视的商人相比,唐朝另一个群体的社会地位就高得多了,那就是剧中多次提起的“五姓七家”。五姓是五个姓氏,七家是七个家族,本剧主角卢凌风在第三十四集骄傲地说:“我大唐士族以五姓七家最为尊贵,除了我范阳卢氏,还有崔、李、郑、王四姓。”这句台词正是真实历史的写照,卢、崔、李、郑、王等五个姓氏,以及陇西李家、赵郡李家、博陵崔家、清河崔家、范阳卢家、荥阳郑家、太原王家等七个家族,在唐朝始终拥有非常尊贵的地位,也涌现出了非常出名的人物。我们熟知的唐朝诗人当中,王维、王勃、王昌龄、王之涣都出自太原王家,写出“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崔护和写出“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崔颢都出自博陵崔家,写出“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初唐诗人卢照邻出自范阳卢家……剧中卢凌风一出场就盛气凌人,不仅仅因为他有“金吾卫中郎将”的官衔,更因为他的门第出身相当高贵。

如今我们都相信“人人生而平等”,然而唐朝人一出生就是不平等的,如果你出生在与唐朝皇帝同一家族的陇西李家,或者出生在卢照邻的家族范阳卢家、王维的家族太原王家,那么你天生就比普通人家的孩子更受尊敬,天生就更容易做官。假如你不幸拥有一个普通的姓氏,最好想方设法跟那些高贵家族攀上亲戚。诗仙李白就是这么做的,他来自遥远的西域,一进中原就跟陇西李家攀亲,失败之后又跟赵郡李家攀亲,最后拜赵郡李氏家族里一个小小的县令为叔父,终于让自己成功地成为赵郡李家的冒牌子弟。诗圣杜甫的父亲也是这么做的,杜家门第不是很高,便跟清河崔家结亲;另一个大诗人元稹的父亲仍然也是这么做的——元稹的家族本由北魏皇族拓跋氏改姓而来,在唐朝早已风光不再,于是元稹的父亲便与荥阳郑家结亲。唐朝为什么如此重视门第?为什么一些家族会比其他家族高贵?短短一篇文章很难解释清楚,你只需要知道,唐朝虽不是“种姓社会”,却堪称“门姓社会”,造成这种诡异现象的根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积水成渊的历史惯性,也与唐朝统治者的推波助澜有关。

最后我们再看看唐朝另一桩诡事:冥婚。本剧第五集,裴喜君夜间乘坐花轿从鬼市经过,与死去的情郎举行婚礼。按《旧唐书》记载,唐中宗曾经给未婚先丧的小舅子韦洞举办冥婚,唐代宗曾经给未婚先丧的兄弟李倓举办冥婚。再查《唐代墓志汇编》,里面竟然有整整十篇墓志铭是给冥婚者写的,婚礼双方要么都是死去的人,要么是死人与活人成婚。

冥婚源远流长,并非始于唐朝,也没有在唐朝以后消亡,但在唐朝特别流行。原因为何?主要还是因为唐朝人信鬼,害怕生前没能婚配的亲人在死后回来找麻烦,便用冥婚这种诡异的仪式来求得心安,这也正是各种灵媒在今天仍能大行其道的根源——世间有没有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驱除人们内心的恐惧。

(作者系著名专栏作家,著有《武侠化学》《武侠物理》《吃一场有趣的宋朝饭局》等作品。)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