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的日常之美

十二月 21, 2023/ 0 评论

诗羽/厦门

与别人的“诗和远方”相比,我的旅行更像是换个地方过平常的日子,享受与当地人别无二致的日常幸福。

在东南亚各国的首都中,吉隆坡繁华且接地气,养眼又宜居,深得我心。行走其间,总能偶遇美食、美景或美人,即使心海不起波澜,胃也是暖融的,心是欢喜的,全部感官都在热带都市的抒情气息中得到抚慰和满足。

茨厂街烟火气中的福建面

来到吉隆坡,时尚的人们总爱往以双子塔为中心的KLCC去。然而,喜欢历史感和美食的人,都不会忽略茨厂街“红尘啊滚滚痴痴啊情深,聚散终有时”的如歌时光。

茨厂街是吉隆坡中国城的具体地名,这一带骑楼老宅林立,说它是这座首都的历史地标也未尝不可。吉隆坡可追溯的历史距今只有164年——公元1857年,数十名中国矿工为寻找锡矿来到此地,面对泥泞的河口,随口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吉隆坡(Kuala Lumpur,意即“泥泞的河口”)。锡矿的发现和华人为主的开发,让茨厂街这个Chinatown热闹起来,以它为中心的吉隆坡也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兴旺繁荣的新兴都市。

如今,在世界第二高楼Merdeka 118(墨迪卡118)的映衬下,茨厂街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老商铺、老餐馆鳞次栉比,门庭若市;街巷之间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在这里做生意的已经是开拓者的第三代和第四代了,这些流淌着中国血脉的华人后代或传承祖业,或另辟蹊径,让这方天地始终散发着无穷魅力,在岁月的旖旎中映现着浓郁热烈的中国风情。

10年前我初次来茨厂街,想吃在我的故乡福建吃不到的福建面。穿过石狮拱卫的中国式金字牌坊,望见金莲记福建面的气派门面,怎么不像我在视频里看到的那间充满岁月感的老店呢?我疑窦丛生,赶紧退了出来,再走二三十步,发现一家生意超好的小店,站在街头就能看见厨师挥舞锅铲的武侠身影:炒锅速颠翻,手勺快翻拌(福建面功夫10字秘诀)。炉火正旺,面香飘扬……绿色门楣上有一块不起眼的小招牌写着“金莲记”。仔细打听之下,才知门面气派的那家是金莲记的新分店。

福建面是用猪油和酱油炒的,配角有虾仁、鱿鱼、猪油渣等,这样乌黑发亮的炒面在中国福建根本寻觅不到。金莲记创始人将自己依据热带人的口味偏好始创的面食以“福建面”称之,是对故乡福建的敬意。第三代传人李庆进跟我说,上一任福建省委书记曾来店里品尝过福建面的味道,还探问了福建面的由来。

李庆进经常在老店掌厨,指导培训新手,为各家分店储备人才。他在吉隆坡有8家分店,这家“破破的老店”在他心中最具份量。他说,老店是根,也是魂。

我曾在美食家蔡澜的微博上看过一段文字,说他某夜梦见自己去吃“金莲记”福建面了。虽然我的思念没有蔡澜强烈,然而疫情过后来吉隆坡,渴望品尝的也是茨厂街的那一盘乌黑发亮、镬气十足的福建面。

李庆进犹如10年前初见的模样:一壶茶、一支烟和几段老故事。有所变化的是,新冠疫情让他亏本100多万马币,关了半数分店。他指着身边满头白发的老友笑说:“不像他的钱全亏在美女身上了!”
回首坎坷,云淡风轻。仿佛世间任何磨难,都是为了造就一代又一代华人坚韧、勤奋、自信的精神格局。

仙四师爷与马来椰浆饭

说来也是缘分,这次来吉隆坡我在网上选了一套短租公寓,房东老简也是华人,在微信上互动时就知道他是豪爽的,热忱的。相逢如见故人,老简幽默地说,你在吉隆坡玩,就把我当AI好了,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我有问必答。

接触下来,我发现老简是不甘于当AI的。当我向他打听哪一家椰浆饭是No.1时,他说你千万别去小红书推荐的首相和明星都来过的那家,最好吃的椰浆饭必定是在菜市场里,尤其是我从小吃到大的Sungai Besi菜市场。

这个AI直接下场当了我的旅伴。于是,我的行程里莫名多了此前一无所知的Sungai Besi一日游。
Sungai Besi位于吉隆坡南部,也是富有历史感的华人老社区,马来西亚最深的锡矿就位于这里。这个有着“小茨厂街”美誉的社区,中国元素也是随处可见。比如,茨厂街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仙四师爷庙,Sungai Besi也有一座。前者据说有150多年的历史,后者也有130多年。老简论证庙史的方法颇为有趣,他说:“我20多岁的时候,Sungai Besi仙四师爷庙庆祝建庙111周年,我现在46岁,所以它一定有130多岁了!”

进了仙四师爷庙,让我讶异的是供奉着两尊神:仙师爷和四师爷。他们曾是有血有肉的华人,仙师爷叫盛明利,四师爷叫钟炳。在19世纪中期,马来西亚爆发了一场大战乱。盛明利率兵平息了叛乱,却在战争中不幸身亡。钟炳作为盛明利的得力助手,也成了在这场战乱中死去的仁人志士的代表。战乱结束之后,当地华人修建了仙四师爷庙来祭奠他们,并祈求他们的庇佑。位于茨厂街的仙四师爷庙历史最为悠久,香火旺,游人多,已被列入马来西亚国家文化遗产。Sungai Besi仙四师爷庙则清静许多,也空阔许多。我喜欢清静,最好是人闲桂花落,鸟寂天际空。

来Sungai Besi的重头戏是吃菜市场里的椰浆饭,老简声情并茂地说这是他的乡愁啊!年轻时他曾到日本、澳大利亚打工,最想吃的家乡菜就是Nasi Lemak(中文意译为椰浆饭,音译是“辣死你妈”)。

没想到在Sungai Besi菜市场里,吃Nasi Lemak还要排队。这也佐证了老简所言不虚。椰浆饭颜色奶白,散发着椰子清香,配菜中有腌制好的鸡肉、凤尾鱼干、烤花生等,其灵魂佐料是热辣的参巴酱(由虾酱与辣椒制成)。老简说,每家餐馆都有自己的秘方,而这家他吃了40多年的椰浆饭,其诱人的酱料制作如有神助。

Nasi Lemak是全体马来西亚人最为推崇的国民美食,处于和平年代的仙四师爷是否早已以研究开发美味参巴酱为天职了呢?爱民亲民的最佳方式莫过于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享受日常生活的幸福。

徒步半城,为了一钵肉骨茶

多次来过吉隆坡,我已经修炼到心中无风景,处处皆风景的境界,于是,觅食常常成了漫游这座城市的理由。明明住处附近有肉骨茶店,我偏挑选一处远点儿的,要穿越半城才能抵达的新峰肉骨茶店,这样我就可以在大快朵颐之前,先用数公里的徒步漫游给自己的肠胃腾出足够大的空间。

走着走着,我才发现吉隆坡的人行道简直不人道,或者说,一开始城市规划者就忘了设计人行道,才这么左拦右拦出一个逼仄的小径,以防你一脚就踏入川流不息的机动车道中,至于能展示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盲道更是难觅踪迹。

对行人这么不友好的市政规划,怎么会出现在摩登大厦林立的吉隆坡中心地带呢?我就此问题请教过老简,他解释说,城市发展太快了!

途经繁华的KLCC,过马路时,红灯时间特别长,长到行人们集体不耐烦地闯红灯了,感觉像极了短暂的暴动。幸好行人不是与机动车争道,而是对长时间无车穿越斑马线却禁止行人通行的抗议。

一路走一路感慨,到柏威年(Pavilion)时遇到了一场暴雨,只好躲进这家吉隆坡最大的购物广场,顺便到Exchange柜台兑换了600马币,喝了一杯生椰拿铁。三四月份在吉隆坡,晴朗的日子里突然来一阵暴雨是家常便饭。对此,每个吉隆坡人都很淡定,知道老天爷的暴脾气来得快也去得快。

从柏威年出来,再走10分钟,就能见到长达20米的大排档式敞开店面,门口停满了车,店里坐满了人,这就是遐迩闻名、毁誉参半的新峰肉骨茶店了。毁誉参半的原因是肉骨茶的中药味,有的人特别爱,有的人特别恨,犹如人们对榴莲的迥异态度。

很多游客在新加坡吃过肉骨茶,但要溯源的话它其实是从吉隆坡传过去的。肉骨茶的诞生地是巴生港,离吉隆坡市中心不过三四十公里,发明肉骨茶这种奇葩吃法的是来开拓吉隆坡的第一代华人,160多年前马来西亚到处都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瘴气浓重,华人深受疟疾困扰,甚至不少人被疟疾夺走生命,祖传的中医派上用场,以中药材治病祛寒成为长寿的希望。良药苦口,有的华人为了冲淡中药之苦,便在药汤中加入猪骨,以及八角、茴香、桂皮、丁香、大蒜等香料,有病治病、没病养生的肉骨茶就这么横空出世了,一跃成为马来西亚的经典菜肴。

新峰肉骨茶店是创业52年的老店,翻开它的菜单,首页就是“名人照片墙”,从泰国前首相沙玛、著名影视明星(如:洪金宝)、歌星(如:周杰伦)和美食家(如:蔡澜)都曾是它的座上宾。当然,我并不迷信,还是亲口尝了,舌尖感觉舒服才是真的好。

肉骨如其名,是肉与骨配合中药熬成的汤,喝来有肉味、有甘苦味和香料味,然而细品又无法一一辨识汤里都放了什么药材和香料,这样的百味纷呈,这样的余香袅袅,才是肉骨茶的魅力所在。结账时,我发现店里有卖肉骨茶三合一方便汤包,店员说按上面的说明书烹煮,你就能在千里之外回味新峰肉骨茶的美妙滋味。我心动了,买了好几包,感觉是将吉隆坡的日常幸福打包带回中国。

日落之前,我回到老简的1805公寓,窗外车水马龙,但室内没有噪音,有夕照的暖光射进来,感觉很美好。我在微博上写了一句话:“阳光仅在心里是不够的,而且要在窗前,在床上!”然后,到47楼的无边泳池游了泳,冲了澡,非常惬意地感觉自己的身心都焕然一新了!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