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亲
文/浓香
父亲其实是当最真实的自己,不愿意违心、不愿意随波逐流,希望保持自己内心的那一份纯真和宁静。他俩能走到一起,也是因为终生追求真性情,他们直到生命最后都保持着真我,令晚辈敬仰。
人到中年,经常做的事情,就是回想几十年来我的那些长辈们的音容笑貌,那些或琐碎或动容的场景和瞬间,那些固化在记忆里的生命的一部分,让人难以释怀。
我的父亲和母亲,是在我内心深深刻下的两个身影,每每回想就仿佛回到过去,一切如昨。父亲爱上学,爱读书,爱知识。这种习惯贯穿一生,甚至传承到他没见过面的孙辈。很多年后,他的孙子远赴重洋进入世界名校攻读顶尖的理工科学士、硕士,不惧疫情和孤独,居陋室、坐得住、学得进,以极大的耐力和钻
研取得很好的学业成绩,那种勤奋好学的家风传承下来了。父亲家境贫寒,早年失怙,却对知识有着顽强的追求。尽管家庭环境让他难以凝聚精力,但父亲硬是刻苦攻读,一点也没有拉下功课,得以考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全国招生的重点中专。在后来的工作中,他热爱自己的机械设计专业,虽然穷其一生设计的不过是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打穗机等等小型农机具,但是他的不懈追求激励着后人不断取得大的进步。父亲的童年少年历经苦楚,使他养成了顽强向上、人生奋斗的性格品质,但也使他身上有着他人所少有的强烈的不安全感、不愿意麻烦别人、胆小怕事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甚至生命,他后来很多生活的决策与此相关。母亲的童年和青年成长,与父亲大相径庭,和善勤劳、大仁大义的姥爷姥姥极其疼爱这个唯一小女儿,几位哥哥嫂嫂更是宠爱她、呵护她,就像自己的儿女。然而命运弄人、性格造人,她偏偏选择了穷困的、老人瘫在炕上起不来的父亲作为终身伴侣。在此后风风雨雨的十六七年里,他俩养育了一双儿女,逐渐过得有滋有味。这是父亲一生的高光时刻、幸福时刻,也是母亲一生最踏实最幸福的十几年。在华北平原上的小村庄里,他们合力盖起了宽敞的四间红砖北房,拥有了一处庭院以及院子里的花花草草、鸡狗烟火,人生第一次有了自己像样的家。无论从哪个角度说,父亲的抉择、母亲的支持都没什么大错,当然多少年后,亲戚们感叹如果不盖房,父
亲的身体垮不了,我们全家的命运不会有那么大的曲折颠簸。凭心而论,父亲对有个自己家的渴望,是他多少年来东奔西走、居无定所的内心渴望和毕生追求,如果他懒散一些、世故一些,依靠单位在县城弄处房子,也并非不可能,可能更省力气。但我深深知道,这样的选择他会觉得还不如自己建,在老家建、建的踏实。父亲去世后,母亲受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她老年的性格与多年吃的苦有关,与身体的病痛有关。母子连心,每每想老娘,我就感慨万端。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我和妹妹再嫁。再嫁的是县副食加工厂的一名工人,曾经当过的最大的官是加工厂的车间主任。这个人很精明,会算账、会谈生意,不吃亏。在我的记忆里,开始时他对两方子女比较公平,但随着他自己子女的长大,公平也就很淡了。比如我谈了恋爱,想举办婚礼。别人结婚回家跟父母商量,都是高高兴兴的。我却硬着头皮,费了老大劲才跟他张嘴。继父脸上没有什么表情,明显看出不情不愿,他认为跟他说这事就是跟他要钱办婚礼。他拿出了一两千元现金和一个几千元的没到期的存单给我。攥着这些东西,我差点哭出来。后来,母亲和继父关系越来越不好,和他的子女的关系越处越差,最后互相不再来往。
父亲和母亲对我的影响巨大。一是在我心目中烙印了勤奋读书的深刻教育。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是一位爱学习的人,他40岁还报县城的夜校,从基础字母开始学习英语。虽然目标是参加助理工程师的资格考试要用,但实际上那种刻苦程度跟高考差不多。还记得他每天披星戴月、风雨无阻的身影,还记得他在煤油灯下拼读英语单词的样子,还记得他一边照看我游泳一边背英语单词,还记得他成绩不错高兴地咧嘴大笑和幸福的浅笑。实事求是地说,父亲对我的要求是偏严厉的,因为一些鸡兔同笼的问题解不出来对我痛斥,让当时的我是害怕他的,但这么多年之后,就早已变成对他的深爱。他的言行深深影响了我,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我也始终坚持了勤奋。二是打下了淡泊名利的思想。父亲母亲都属于远离官场型,只愿意当普通百姓,过普通日子,挣一份死工资养儿育女。我自小对金钱、官位十分陌生,虽然后来从事的工作与此相关,但是还是有很多习惯受父母影响。三是远离各种纠纷、不参与单位、邻里各种矛盾。父母都属于老实人,性格有差异,但是在息事宁人等方面十分一致,宁可自己吃亏也要压事。记得父亲单位搞人事投票,他不愿意掺和,竟然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整整一个晚上不出门、不见人。这种性格被别人讥讽为僵化、没有人情味。但是好多年过去了,我慢慢看出父亲其实是当最真实的自己,不愿意违心、不愿意随波逐流,希望保持自己内心的那一份纯真和宁静。他俩能走到一起,也是因为终生追求真性情,他们直到生命最后都保持着真我,令晚辈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