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不出去的真情

十一月 24, 2017/ 0 评论

  每逢节假日,最忙的是手机。

  曾经拍过一张图片:今年春节期间,在北京一个繁忙的地铁站入口,排队的人们弯弯绕绕已经四五个来回。站在高处,一眼望去,所有的人,包括老人,都在看手机、玩手机,几乎没有人在谈话交流,只见荧光闪烁、手指飞舞。

  时光穿梭。古人寄托问候思念之情,基本上依托口信或家书。《宋书·王景文传》:“比十七日晚,得征南参军事谢俨口信,云臣使人略夺其婢。”据说这就是“口信”最早的文字记载。清孙枝蔚《送同游者归扬州》诗:“扬州望我急,口信赖君传。”家书,用得也非常广泛,特别是文化人、识字之人。 唐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明袁凯《京师得家书》诗:“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到了上个世纪,通讯工具大发展,电话、电报,加入到人们感情的传递中。再到后来,移动通讯工具出现了,从“大哥大”到“哔哔机”。再到后来,智能手机登场了,除了通话之外,短信、微信,逐渐成为人们交往的重要依赖。

  感情这东西,不是人类的专利,但人类却是最为丰富的。依靠家书,人们为表达真实的感情,成就了繁多名篇佳作,这些作品与其说是感情的传递,不如说是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构建的文学作品。智能手机,让短信、微信大行其道,人们不再发挥文字语言的美妙,而是在技术上下足了功夫:文字、视频、音频、图画、表情等等,不怕设计、开发不出来,就怕想不出来。家书,成就了文学巨匠、儒家大师;微信,让人们实现了真实的“天涯若比邻”,成就了一批马化腾式的财富人物。这就是社会发展,此一时彼一时。

  朋友圈,弹指一挥间。确实是神一样的速度。“家书和微信”哪个更好地表达亲情?有人说那肯定是微信,因为微信有多种表现形式,一定能把最真实的最真切的亲情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出去,这是家书无法比拟的。听来似乎有一点道理,但是想想也未必如云。

  报载,紧邻北京的燕郊,近两年出现不少老年公寓,受到北京老年人青睐。他们平常居住在燕郊养老院,偶尔回市里和儿女们聚聚。平常他们和儿女们联系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微信。微信上,老人跟儿女们总是说很好,一切均好,没事。然而儿女们并不知道,老人在发微信前刚刚吃下了感冒药。

  这两年春节期间,都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过年期间一家人都回到了老人身边,想来会是十分的热闹。然而,很多人到家不久就忙不迭地看手机发微信,聚精会神,神外无我。等到二老做熟一桌子饭,请这个让那个来吃饭,结果仍是面对一桌子低头族。老人面面相觑,特别尴尬和不快。

  “怎样才能让妈妈不玩手机?”“爸爸妈妈不理我是不爱我了吗?”“如果我是爸妈的手机就好了”……这些都是洛阳一个10岁女孩苗苗在平板电脑留下的搜索记录。该事曝光后,《洛阳晚报》对近百名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超八成孩子明确表示不喜欢父母玩手机,超四成父母会在玩手机时不理会孩子。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家长们一方面担忧电子产品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自己却也难以抵制电子产品的诱惑。在公共场合,随处可以看到孩子在一边自顾自玩耍,父母在旁边低头玩手机的场景。如今,一家老小坐在一起安静地低头玩手机,成了这个时代奇特的家庭景观。

  然而,这样的陪伴实际上是“无效陪伴”。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儿童的心理极其敏感脆弱,如果父母不能通过有效沟通向他们传达爱和关怀,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当家长反复、长期地漠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感到内心孤独的孩子也会“继承”家长的冷漠,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会通过刻意大喊大叫、搞破坏来引起他人的关注。无效陪伴除了会让孩子内心失落,还在无形中给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样。当家长减少了和孩子的游戏、交流时间时,孩子也会从电子产品中寻找陪伴和“安慰”,导致孩子从小就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儿童模仿能力强,对父母玩手机甚至沉迷手机不理会亲人的行为会进行有意无意的模仿,这样的行为则进一步加深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

  孩子的童年是最需要家长引导的时候,也是父母一生中和孩子最亲密无间的时光。与其当“低头族”刷朋友圈,给别人的生活点赞,不如多抬头看看自己的孩子,用切身的关爱陪伴孩子成长。

  表达亲情,微信和家书一样,也有不完美之处。甚至,微信的广泛应用,反倒影响了亲情的表达和传递。上面例子已经很典型了。这说明了一个道理,时代发展,社会变迁,技术进步,无论怎样,维系亲情的最好的方式,还是面对面,眼对眼,话接话,手拉手。所谓常回家看看,不是形式上走一趟,而是要坐下来,聊一聊。

  家书,自然代替不了晤面,虽然很多人写信叫做“见字如晤”。微信,虽然可以实现见见面、说说话,但还是不能完全代替感情交流。

  人们的亲情,需要经营。家书、微信当然需要,但还需要其他形式,需要亲人之间的各种沟通和交流。一起吃个饭、喝喝茶、逛逛街,乃至一起看看电视,都是情感的表达、维系和巩固。一个人人寡言的家庭和一个亲人之间经常聊天、谈心的家庭氛围一定是不一样的。

  人们的亲情,需要语言的交流。书信、微信,可以称为语言的载体,可以实现交流互动。似乎随着社会发展,坐到一起说话的这种最简单、最直接、最真实的交流越来越少,快节奏,让人们无暇顾及;新技术,更吸引人们用新工具来代替。据说有的夫妻躺在一张床上,睡觉前不是说话而是微信一下“晚安”,滑稽吗?确实。

  人们的亲情,需要坦诚相待。人是感性的,有时也是奇怪的,偶尔会产生一些明明想让对方知道但自己又不会主动说起的想法。在情侣之间最常见的就是:你不问,我不说。有些想法算不上秘密,也很想跟对方分享,但却不愿主动沟通,期待对方主动问候,甚至把对方的问候看成爱与不爱的表现。对方不问,自己也不说,久而久之,心中的隔阂就产生了,所谓的想法也可能就成了不愿与对方分享的秘密。这些情感的交流,只用家书、微信难以实现。

  人们的亲情,需要除了语言表达之外的肢体动作。跟老人拉拉手,老人就会感觉十分受用,觉得儿女很孝顺;摸摸孩子的头顶,孩子就很幸福,觉得家长在鼓励自己。当然了,情侣夫妇之间肢体动作就更加丰富,更是感情交流的重要方式。

  我们已经离不开微信了,因为生活需要它,它给交往插上了神奇的翅膀。我们也有些被微信捆绑了,成了低头族、陌路人、虚拟世界的公民,这就是今天的沉迷。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