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加入WTO条件下中国金融运行问题的研究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的序言
编者按:东南亚货币危机的爆发,促使有责任感的经济研究者从更为广泛的角度进行反思和总结,其中自然要涉及到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反思。就在东南亚货币危机余波未息之际,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将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在更大程度上、更大范围内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在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的经济金融运行必然要经历充满希望、又充满坎坷的调整。
从当前的国际环境看,尽管东南亚货币危机与我国擦身而过,但是,值得我们从这场危机中予以认真反思和总结的确实很多。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对外开放、并逐步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去的过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延续,也是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新起点。在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际,国家外汇管理局邢毓静博士和中国银行总行巴曙松博士经过长期跟踪研究,推出了新作《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集中、系统地思考和分析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金融运行问题。
这本著作在充分关注全球经济金融环境新变化的同时,研究领域覆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金融运行问题所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如银行监管与银行体制、国际收支波动、对东南亚货币危机的反思、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货币政策等。
本书的作者都接受过系统的经济学训练,而且在金融界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熟悉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实际状况。可以说,这本书中涉及的问题,均是作者在各自的工作中遇到的、并思考和研究过的问题,有的章节本来就是我们平时工作中研究报告的理论化、系统化,因此,不仅金融理论研究者会发现本书值得一读,金融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可能也会发现本书中的许多内容与他们的工作密切相关。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原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现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博士生导师周小川研究员专门为这本著作撰写了十分有价值的前言,不仅对于这本著作给予高度肯定,而且就中国加入WTO的许多热点问题、中国金融业在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因而这份前言本身就是一份高水平的关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金融运行的研究报告。
本书约34万字,大32开,由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
随着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一个国家不可能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孤立地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通过建立全球一体化的大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对经济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在这个过程中,可谓协调与冲突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开放与保护的冲突,理论的假定和现实的困惑,都为我们提出了许多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越来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值得关注的是,与发达国家比较雄厚的金融实力形成对比的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比较脆弱,金融市场比较幼稚,金融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大,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更多。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可以说集中反映了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与冲 突,让发展中国家乃至全球各国再次体会到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冲击力,从而也为我们反思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案例。
当前,关于中国加入WTO的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应当说,中国加入WTO,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开放型市场经济政策的继续和深化,是中国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又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推动中国改革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金融将经历一个艰难而充满希望的调整阶段。因此,密切联系当前的实际状况,从经济金融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运行问题进行深入、冷静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行业开放的角度看,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金融行业面临着相当大的竞争压力。应当说,基于当前国内金融业的实际状况,对于国内金融行业给予一定的过渡期,让其在一定的保护期内尽快发展起来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要特别防止出现的不利局面是:即使在保护之下,国内金融业也一直没有迅速健康地成长起来。因此,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当前较好的做法是对金融业给出保护的时间表,明确说明金融业开放的内容和步骤,让被保护者清醒地意识到竞争的压力。不过,在实践中确实存在给了时间表但是依然不起作用的问题,因此,在应对WTO挑战、进而对国内金融业适度给予保护的同时,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金融业在过渡期中政府进行了保护、但是并不能取得应有效果的不利格局。
因此,站在世界贸易组织的门槛上,立足于中国金融业的现实状况,中国金融业当前的关键,应当是充分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机,加快对外开放的进程,增加内部改革压力,从而推动国内金融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的健康成长和竞争力的全面提高。应该说,当前中国金融业在内部改革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如果没有对外开放的压力很多相互掣肘的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加入WTO无疑为推进这些内部改革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长期以来,包括上述开放与保护的关系问题、中国如何建立开放型经济、以及经济开放条件下的宏观政策等问题,一直是我十分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本书是两位作者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这一问题长期思考、研究的一个比较全方位的总结,内容覆盖国际储备与国际货币体系、金融监管、国际收支、东南亚货币危机的反思、货币政策调整、商业银行经营,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他们都受过比较系统的经济金融理论训练,同时也有比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并且一直对经济全球化问题进行着跟踪研究,并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毋庸置疑,加入WTO后中国金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确实给我们提出了许多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迫切需要进行经济金融理论和实践上的积极探索。我个人坚信,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要中国金融界立足中国实际状况,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深入研究和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发挥强势,推进改革,中国的金融业就必然会获得更大的发展,从而能够以新的面貌,迎接更为广泛的对外开放。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能够积极投身到经济全球化及其相关问题的实践和研究中来,为经济金融理论的发展、为中国充分抓住开放的新机遇而推动自身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贡献。
邢毓静,现就职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国际金融专业博士,先后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博士生导师)、周小川研究员(中国证监会主席、博士生导师)学习西方经济金融理论,一直从事国际金融领域的跟踪研究,在《国际金融研究》、《国际贸易》、《中国外汇管理》、《国际经贸消息》等报刊发表各类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获得国内外各种论文奖励。
巴曙松,经济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银行总行,先后在中国银行总行办公室、发展规划部、资产负债管理部等部门工作,曾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在《国际金融研究》等主要财经报刊发表各类论文百余篇。王要著作有《国际期货市场运行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外汇市场运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改革与开放的制度效应》(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参与写作)、《新兴市场经济中的商业银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译著)、《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等。同时,有十余篇论文获得全国性学术评比的奖励。(周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