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雪岩现象”看中国当代商人
前几年,有两本书走俏中国大地,一本是《曾国藩》,另一本是《胡雪岩》。“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这句流行语说明这两本书的影响之大。还有人公开来表明,如果为人做到胡雪岩那份上,上交权贵,下结江湖,就是人生风光的顶点。说到底,胡雪岩,是旧时代一位将官商结合共同谋取暴利的“艺术”锻造得炉火纯青的“官商”。既有众多当代的推崇者,足见“胡雪岩现象”在当代中国商界已不再是下三等的旁门左道。
对于中国私营企业主来说,由于政府在资源配置当中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种状态下发展起来的私营经济,自然不可避免地要与权力发生种种关系。戴“红帽子”的私营企业的存在现象即是例子。如果说“红帽子”企业只是政府与私人企业一种奇特关系,那么更直接的则是私营企业主的交友范围。一项有关私营企业主社会关系的调查表明,在私营企业主交往的社会关系中,干部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有28.2%任科级以上干部,乡镇负责人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从这一点说可以看出,今天私营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企业同政府、国营企业之间那种千丝万缕联系有关。私营企业主希望通过这张社会关系网络,采用非制度化的手段,来获得一些机会和一些社会资源。
从表面上来看,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似乎都是通过市场行为获得发展,但只要仔细深究内幕,就会在其中发现寻租活动的种种痕迹。如乡镇企业从无到有的壮大,固然有赖于企业家们的眼光和勤奋,但更有赖于大量资源的投入。而大量的资金、设备、原材料、技术等资源,又是怎样聚集到这些民营企业中去的呢?答案是明显的:既不是通过计划调拨,因为这些民营企业处在计划体制之外;也不是通过市场,因为在目前这种缺乏法律规范保障的市场上,这些民营企业如果真是通过市场获得原材料、技术、设备和资金,恐怕遑论发展,维持下去都属不易。事实是:存在着一个既不同于计划体制,又不同于规范化市场的资源配置系统,在承担着现阶段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在我国寻租活动的展开,主要是通过一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的。这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包括:同乡、血亲、姻亲、朋友和同学等关系。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如果说在八十年代,这关系网尚有一点人情味在里面的话,那么到了九十年代,这种人情味就几乎没有了。一方面,即便是上述关系,也还需有金钱努力纺织,否则很快就会被从关系网中抛出来;另一方面,只要有金钱开路,即便不是上述关系,也能将其编进关系网中。因此所谓“关系网”,在目前的中国,其实就是进行权钱交易的神经网络。
可以说当代中国的企业经理们,无论是身在国营企业,还是身在乡镇企业,没有一个人不明白非正式社会关系在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至于为官者,自然更明白在致富的道路上“官商结合”的必要性。“公共关系”这个词在我国近年来频频使用,其社会背景就是如此,只是其内涵和它在发源地的内涵已大大不同,成了请吃请喝、送礼行贿、美色“攻关”等诸种拓展非正式社会关系活动的代用语。从单个企业来说,运用非正式关系获得资源,交易成本较小,可以使自己在同行中脱颖而出。但是从全社会来说,利用这种非正式社会关系分配资源的结果是使社会付出了无法用统计数字计量的巨大财富一社会道德和政治责任。(本文选自《胡雪岩现象与中国第三代商人》)(何清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