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轮:没有走完的航程
陈国庆/山西
细数出事原因,众说纷纭。有说是超载,有说是船员只顾饮酒作乐,操作失误。还原历史现场,当天太平轮原计划1月27日上午起航,后来改到下午2时,可是直到开航前,太平轮仍在进货,直到午后4时半才开航。
由吴宇森执导的电影《太平轮》在2015年上映时曾轰动一时。该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1949年1月27日,一艘名为太平轮的船从上海出发开往台湾基隆,途中与建元轮相撞沉没,导致船上近千人罹难。所以,太平轮也一度被称为中国的“泰坦尼克号”。
太平轮的由来
1938年,三个浙江同乡周曹裔、马斯才和龚圣治在上海兴办建中公司经营船运。1943年,建中公司改名为中联公司。不久后,宁波人周庆云、蔡天铎入股。周曹裔是大股东,全面负责,马斯才负责人事,周庆云负责财务,蔡天铎负责船务,龚圣治身体不好,不多参与公司事务。
中联公司拥有两艘船,分别是客货两用的安联轮和货船华联轮。因货运量增大,公司于1946年12月向太平船务公司短期租借了客货两用、承重2050吨的太平轮,日租费300美金。1948年7月14日起,改为长期租用,月租费7000美金。太平轮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运输货轮,中联公司租来后,开始航行于上海、基隆之间。太平轮分为头等舱、二等舱、三等舱等,投入营运是作为交通船。
1948年11月,随着战事愈演愈烈,国民政府南迁的决定已不是秘密。许多机构跟着撤退,中联公司也召开了董事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在香港设立临时总部,在上海变卖资产,日后把中联公司开到台湾去。
沉船经过和原因
1949年1月27日,太平轮从上海开往基隆,途中为逃避宵禁,没开航行灯,晚间23时45分,在舟山群岛海域的白节山附近与载着2700吨煤矿及木材的建元轮相撞,建元轮立刻沉没,船上72人溺毙,3人被救起;太平轮在15分钟后跟着沉没,因当时天寒,超过900人冻死或溺毙,仅有38人被澳洲军舰救起。死者大多是国民党高官、有名望的富商人物,包括音乐家吴伯超、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之父、山西省主席邱仰浚一家、辽宁省主席徐箴一家、蒋经国好友俞季虞、袁世凯之孙袁家艺等。“命运负责洗牌,但玩牌的是我们自己。”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没有坐上死亡之轮的星云大师曾说,“我因为时间匆促,赶不及搭上那班轮船,而幸免一劫。”
细数出事原因,众说纷纭。有说是超载,有说是船员只顾饮酒作乐,操作失误。还原历史现场,当天太平轮原计划1月27日上午起航,后来改到下午2时,可是直到开航前,太平轮仍在进货,直到午后4时半才开航。据生还乘客追述:“太平轮原定27日晨启碇离沪,因临时有钢条一批计600吨须装载附运,费时甚久,嗣在装入150吨后,发现载重已逾船身规定之水平线,当时各船员曾要求勿再继续装入,但该轮业各主任以此项钢条运费已全部收讫,故卒坚持装运450吨后始行启碇,启碇时间延至下午4时一刻。该轮因仍欲于预定时间赶抵基隆,故驶出后开行速度极高,且未依规定航线行驶,而改航近路。”
2月6日,《东南日报》在第二版发表社论《太平轮事件的社会因素》,做了更深刻的剖析:“第一不负责,无纪律。在现今社会上早已成了风气,一般心理上说人命如儿戏是一个基本原因……第二,概自通货膨胀,后加政治腐败以来,狡黠之徒,无不以事业为工具,以欺诈为手段,以投机为目的,只要结纳官场,负缘金融之门,便可有业皆企,无机不投……”
2月4日,《大公报》在《轮船失事原因》一文中指出,造成此次灾难的原因首先是抗战胜利后,轮船大量增加,船员素质低下,仅持准考证就可驾船;其次船运公司不注重救生设备,中联公司华联轮上的10条救生艇9条漏水。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两艘轮船相撞后几分钟,路过事发海域的盛京轮收到建元轮发出的求救信号及时赶到,盛京轮询问太平轮是否需要救援时,太平轮船长给出的回复竟是一切都好。于是,盛京轮开走,一个绝好的施救机会被轻易放走……
民国报纸还原的历史细节
上海《大公报》、《申报》等大小报刊,于1949年2月1日起,开始连续报道“太平轮”沉船事件。其中,尤以《申报》的报道最为详尽及时,一直延续到当年3月初。
1949年2月1日《申报》四版,首次报道沉船事件用了醒目的标题:“太平建元两轮互撞沉没,千余人没顶救起卅八人”。文中还有一小标题:“海面无雾无风,互撞原因不明”,拷问事故原因,文章后附有“两轮获救者名单”。
2月2日《申报》一版,刊发“太平轮遇难旅客善后代表筹备会”的《太平轮遇难旅客家属注意启事》,告知遇难家属登记国民身份证信息,以便处理善后事宜。同日该报四版刊发新闻《两沉轮下落不明,整日搜索无结果》,报道了前往搜救的海川轮“留驻上海继续搜索”。
2月3日《申报》二版,刊发《悬赏寻找太平轮失事旅客及罹难旅客尸体启事》:(一)援救生还经证明确属太平轮遇难旅客者致酬二十万元;(二)通风报信因而生还证明确属……致酬十万元……”
2月4日《申报》二版,刊发《章士钊、杨鹏律师受任为太平轮遇难旅客善后委员会法律顾问启事》。同日四版刊发新闻《探索沉轮罹难客,海川轮继续进行》。
2月6日《申报》二版,《中联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委请江一平、邓鳌奎等人律师办理太平轮善后事宜》。
另外在《申报》广告版面上,《寻找龚云龙、毛信永、周逸民、吴芳安、齐春和、齐蓝玉、吴绍琼、齐小秦等人》的启事,有的还附上黑白照片,一直刊登到2月12日,才告停息。在沉船之后半个月的时间里,人们都在期待奇迹的发生。尽管很多人终日以泪洗面,但依然无力唤回亲人。
3月8日《申报》四版刊发报道《太平轮十七旅客,受伤遇救正就医》一文,说又发现17位生还者,“当时因受伤甚重,暂留荒僻乡下就医,故一向未与外界联络。”给人带来一丝欣慰的是,“迨三月一日,有被难粤籍军官一人,突抵家乡,其家属当时正为其举行祭奠,忽见生还,转悲为喜……”
按前期报道救回的38人,加上后期民间力量救援生还的17人,太平轮沉船事件的幸存者应该在50人以上。
幸存者的境况与忆述
现居台北的王兆兰是官方公布的36名幸存者中最年轻的一位。当太平轮倾覆时,她用力抓住弟弟和妹妹的手,母亲向她说完“带好弟弟妹妹”后,被海浪冲走,妹妹也没能幸免。
葛克当年是国防部一位少校参谋,他的台湾行是要赶在新年前把妻子家小带到台湾,结果这趟旅程只有他幸存了下来。1949年后他在台湾继续服役,遇到同样在太平轮上失去亲人的袁家姞。1950年,两人结婚成家。
太平轮厨师张顺来曾回忆说,开船那天正是小年夜,大多数人都沉浸在欢乐之中。船上大副、二副当晚也在喝酒赌钱,理应接班的三副却并未到岗,驾驶舱轮空。
1949年2月15日出版的《轮机月刊》刊发了一篇《太平轮脱险旅客的一封信》。作者周侣云在文中描述到:“一阵海水涌上来,大家失去知觉,我只觉得身体往下沉,水从耳边滑过,还可以听见水从耳边滑过的呼呼声音,好像身体被夹在什么东西里,水不断从嘴、鼻、耳里进入肚子,我一时想着什么都完了……”在求生欲望的支配下,根本不会游泳的她,在同船同学叶以功的倾力救护之下奇迹生还。这是《太平轮》中于真与佟大庆爱情故事的原型。
保险公司破产与善后理赔
最先得知海难的是船东太平船务公司。他们当时立刻给中联公司总经理周曹裔打电话,周曹裔通知了其他四位股东。太平船务公司的其他船只都在欧美保险公司投保,唯有太平轮在中国的保险公司投保。海难发生后,保险公司无力赔偿,宣布破产。
遇难者家属来到中联公司,将公司办公用品捣毁,又找到周曹裔家砸毁了家具。1949年1月30日,在台湾的遇难者家属向警局提出申请,扣押中联公司在台财产。31日,太平轮遇难家属委员会成立,并召开了记者会。
2月3日,周曹裔与遇难家属见面。两天后,搜索遇难者的海川轮返航。家属正式向中联公司提出要求,除继续打捞以外,还需给予每个家属白米100石的赔偿。2月,中联公司和家属签订协议,分三期赔付25石、25石和20石大米。因台湾法院扣押了安联轮和华联轮,中联公司失去了进项,能用于赔偿的就是年前卖出的船票钱。后来五个股东经过协商,决定卖掉中联公司以及位于上海四川的中联总部,但所得仍不够赔偿总额。4月6日,上海法院开庭。周曹裔委托马斯才出面应诉,自己离开了上海。不久后,马斯才也不见了踪迹。蔡天铎人在台湾,龚圣治身体不好,遇难者家属们能找到的,只剩下周庆云。
周庆云原本也有机会带着全家和财产,远走香港或台湾。但耿直的他决定留下处理赔偿事务。开庭后不久,周庆云的别墅就被两三百名家属围了起来。每一次周家人进出,都被搜身以防秘密转移财产。周庆云将家里存有的四五根“大黄鱼”(十两黄金)、70到80根“小黄鱼”(一两黄金)以及全家人身上的金银首饰统统卖掉,又卖掉了别墅和汽车用来赔偿。周庆云和妻子则净身出户,连被褥都没有带走。几个孩子亦由周庆云妻弟提前带走,暂住上海大顺旅社。
5月27日,解放军解放上海。赔偿只履行了七八成,逐渐不了了之。太平轮家属委员会又在台湾提出诉讼。
由于租住在大顺旅社的房钱太高,周庆云无奈搬到了一处每月租金仅7元钱的破旧木板楼。楼下是一间10平方米的客厅,从窄小的楼梯上去,二楼是一间8平方米的屋子,上面还有一个4平方米的小阁楼,三个孩子就睡在这里。此时,周庆云已失去全部生活来源,只能靠借钱度日。三个孩子共盖一床破棉花被,衣服多是亲戚朋友送的,冬天仅有一件棉衣,大孩子穿着出门,两个弟弟就没法出去。邻家吃完饭,倒了豆渣出来,周庆云妻子就把豆渣收拾回来,撒一点面粉在其中,给他们做面疙瘩填肚子。她从1949年到1950年期间还瞒着孩子一直卖血换钱以维持生计。
后来周庆云经人介绍,在一家五金厂当了经理,每月工资200多元。周庆云夫妇每月只留一小部分生活费,其余还债。1957年,几个遇难者家属打听到了周庆云的住址,找上门来要赔偿。周庆云和妻子商量后,把五斗橱变卖,还提前从单位支取了三个月的工资,凑了500元给了这几个家属。
1959年1月,周庆云突发脑出血辞世;1975年,周庆云妻子去世。6年后,周庆云的几个孩子把欠款全部还清。1982年清明节,他们将账本和所有收据在父母坟前焚化。之后,在苏州城内找了一个小馆子大吃了一顿……
依然沉睡在海底的太平轮
太平轮至今沉睡海底,周庆云的二儿子曾设想过打捞,但当得知打捞费需要几千万时,只好作罢。
实际上,政府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和2010年先后组织了三次海底勘探。2010年7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舟山工作站组织水下考古队,针对太平轮进行声呐定位。将近一个星期后,他们在白节山海域水深55米的海底发现了太平轮的踪迹。不过下水打捞尚未提上日程,除水流湍急造成的潜水风险外,接近天文数字的打捞经费也是一大难题。
2010年5月25日,两艘渔船在舟山市嵊泗县白节山附近停了下来。其中一艘船上站满了互相搀扶的老人,船头旗帜写着“太平轮协会赠”。老人们手捧白色菊花,面朝白节山灯塔方向默哀一分钟。之后,他们轮流走上船头甲板,默念给亲人的祭文。这是海峡两岸61年来首次合祭太平轮近千名罹难者。
电影《太平轮》呈现了太平轮的历史悲歌,一段没有走完的航程,三段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更让一段尘封的往事浮出历史水面。乱世中的人们,无法掌握自己的明天,每个人像被命运抛洒的尘土卑微地散落。生逢盛世的人们也应该从这样的灾难片中获得更多奋起的力量,不负生命之约。
(作者系保险历史和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