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管理工作手记:竣工验收中的细节捕捉

八月 13, 2025/ 0 评论

吴志华/理赔作业中心(南区)

品质管理室的晨曦,总会带着一丝“审判”的气息。打开电脑,质检清单中就有数个待检阅的赔案清单。我的办公工具不是刀剑,而是放大镜般的目光和刻在心里的标尺——“作业规则执行的准确性、单证齐全及合规性,‘三定’判定依据的充分性”。

今天,抽检到的案件看似寻常:三者车在某修理厂维修,涉及更换项目8个,其中使用原厂件配件品质项目4项,核损金额20210元。案件已通过原厂件品质验收及竣工验收终审两个环节,定损金额合理、单证齐全、配件已更换且已结案,这本该是一份“合格”的质检赔案,但就在我准备按下“通过质检”按钮时,手中的鼠标不自觉停在那张车辆受损部位的照片上,装车时的右前大灯外壳上的倾斜幅度值、大灯调节标识与前期原厂件验收时不一致,存在差异。

职业的敏感性让我心中一紧,反复比对系统中前、后上传的两组照片,确定前后显示的并非同一个大灯,装车验收时使用的为品牌件,其对应价格约1142元,而本案核定的右前大灯为原厂件品质且价格为9974元,初步怀疑汽修厂涉嫌存在“套用原厂件品质价格定价,验收通过后调换品质”的高定低修风险,仅大灯差价漏损就达到了8000余元。我毫不犹豫地在质检清单备注栏中写下疑点,并打下醒目的深红色标记。随后,我也把疑点信息附上详细说明,与可疑区域的截图对比一并发给了分公司,责成分公司落实疑点的调查。

经过一周的漫长等待,终于盼到回复,确实存在问题,分公司也向该汽修厂追回了欺诈渗漏赔款。这份差

点“蒙混过关”的赔案,再次给我敲响警钟:品质管理岗的工作要特别细致入微、聚焦风险,我也根据这些经验,进一步完善了内部质检规则,加强风险控制。

赔案的品控工作可能没有理赔前线的惊心动魄,也没有销售舞台的光鲜亮丽,但我以为,我们的价值在于能够精准捕捉到那些被流程惯性、匆忙疏忽所掩盖的风险,对细节进行抽丝剖茧,才能让每一份赔案都经得起“放大镜”的审视。我们就像保险精度链条上的“探伤仪”,在看似完好的焊缝里,用专业与苛求,扫描出可能存在的细微裂纹,在维护公司利益的同时,也让客户手中的保单真正成为一份坚实可靠、不惧风雨的承诺。我想,守护这份契约便是品控人无声的勋章。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