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行全面转型,开创承保盈利新局面

五月 16, 2018/ 0 评论

王在平 / 信息科技部总经理

盈利高低是衡量一家企业经营好坏的重要指标,企业获得盈利才能持续发展,进而更好地回报股东、员工、社会。随着保险业对车险定价权的进一步放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小产险公司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普遍陷入承保亏损的泥沼中。面对行业变局,传统的粗放经营道路已到尽头,只有鼎新革故,探索新路径,方能立足市场、昂然前行。在此,我想围绕导向、转变、体系以及赋能四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开创承保盈利新局面。

一、坚持一个导向

业务承保以盈利为先,兼顾做大规模,从而平衡盈利与规模的关系。承保效益较好的业务有助于公司达成整体利润指标,但也要关注业务规模的增长情况,只有快速发展,才具备规模效应,平摊后线管理成本,盈利才更有质量与持久性。

二、实行两种转变

近年来,颠覆式的创新思维正在快速渗透各行各业,很多传统企业都背负了严重的路径依赖包袱,而跟不上市场的快速变化。对此,我们需要转变理念,快起来、轻起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机会。
(一)公司总部转变为真正的运营中心,发挥强大的运营能力

作为保险企业的总部,定位应是“管”、“理”与“窥”的结合——“管”侧重在制度规范的约束,“理”聚焦于体系设计,“窥”则关注运行反馈。如果缺失“理”与“窥”的环节,那么发挥总部的优势将无从谈起。

如果总部的管理手段过于强调管控,而忽视了机构执行能否落地、操作是否便捷、体验是否良好的诉求,则会陷入本位主义的藩篱,出现“高居庙堂”而脱离一线的实际情况。

运营理念的转变,需要在以下两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融入新思维,当好产品经理。在审视既有做法的基础上,开发极简运行模式,发挥总部规划与顶层设计作用。总部需要引进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专业人才,加大创新力度,更好地满足机构需求。

二是搞好运营分析,做好运营经理。关注运营结果与指标,在运营中发现与解决问题。运营模式的升级与优化,既是设计的结果,也有来自运营的持续推动,需要总部在“管”、“理”、“窥”等环节上同时下功夫。

(二)分公司向算账经营转变,承担好销售与利润中心职能

纵观公司系统内机构的发展,不可否认机构之间存在经营能力差距较大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市场竞争剧烈的客观因素存在,但更与各经营单位迥然不同的经营理念分不开。经营效益较好的机构,都具有善于分析总结,差异化定位客户群体,寻找细分的蓝海市场,关注算账结果,并能积极与总部达成良好沟通等优点,从而呈现较好的经营结果。反之,经营能力较差的机构,普遍存在打乱仗,缺乏缜密规划情况,不算账或不会算账的缺陷,造成业务发展不理想。只有学会算账,机构才能因地制宜地合理配置资源,做大优势业务,贡献机构力量。

两种理念共同转变将相互促进,达到良性的互动。总部专注管理、运营与服务,打造标准化体系,分公司的日常管理压力则相应减小,能够有更多的精力聚焦在营销与经营本身,实现总、分整体协同效应的最大化。

三、搭建三套体系

(一)销售体系

在已实现2B(渠道对接,中间业务平台)、2A(个代,全民营销)、2S(业务员,掌中宝)以及传统柜面、4S店渠道销售的情况下,需要尽快补齐短板,推出2C移动平台,搭建好渠道引流,才能全方位地获取客户信息。

获客是基础,真正的难点在留客。续保率的提升,与很多因素有关,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将续保流程打通、拓宽。

1、建立“网电移”客户追踪体系。合理设计相关方案,将到保客户名单及时推送到移动端以及电销坐席,由人工与客户联系,这样较发送短信更有温度,业务促成几率也相对更高。很多中小保险公司在渠道协同方面并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运作体系,往往陷入高成本展业、严重依赖渠道的怪圈中。

2、匹配差异化服务方案。例如对价格敏感的客户会比较在意各种优惠活动,对此,我们需要细分客户群体,拿出相配套的保险服务方案。基于客户画像,洞悉其背后的心理与行为,从而制定精准的服务方案,触及客户痛点、投其所好。目前,公司营销方式稍显单一,对客户吸引力不足,应积极推行差异化的客户服务。

(二)服务体系

保险服务在本质上比拼的是资源供给能力,在承保盈利压力面前,我们还需将主要精力放在夯实基础、搭建体系上,将服务做实。

1、增加与未出险客户的接触,例如开展满意度回访,从而了解客户心声,体现对优质客户的关怀。

2、针对时效指标,改进理赔流程,提升品牌美誉度。可以从产品线、小额赔款、重大赔案等不同的业务通道进行分析,围绕服务指标设计、精简流程,从而调配内部资源,提升客户体验。

3、开展车险推修、送修业务,建立销售与服务联动机制,既能较好地服务客户,也能为4S店、修理厂等紧密合作的伙伴引流,从而取得车险增量业务,实现双方共赢。

(三)运营体系

运营体系的升级与完善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

1、运营集中

(1)在现行总部垂直管理两核人员的基础上,将中心支公司的两核权限上收至分公司,由分公司集中审核作业。

(2)取消两核人员与机构的隶属关系,建立总公司或者片区的虚拟两核池,在不改变人员物理位置的情况下,落地金融工厂模式,提高资源集约化使用效率。

(3)财务核算、理算等技能型岗位,也可以参考以上模式。

2、运营优化

目前公司的后线人员占比偏高,这与现有的操作流程传统、线下环节较多不无关系,对此,需要推行线上化作业。例如,个代手续费、中介手续费、查勘公估费的结算等,均可线上操作,实现跨机构、跨岗位无缝衔接,与手工单据传递相比,将更为可靠、高效。在实际的运营中,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用产品的思维去重构传统流程,进行升级再造。

建议将运营体系的升级作为中短期目标。运营集中涉及到人员异地调动,操作难度较大,但效果最明显,可先从虚拟的逻辑集中开始。运营优化是在既有组织架构下的迭代改进,实施相对较易,这是一个细活,需要针对场景进行精雕细琢。

四、实现四类赋能

科技正成为企业竞争的胜负手,我们应致力于研究与应用自动化、移动化、数据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全面提升公司经营能力,实现科技赋能,为承保盈利谱写新篇章。

(一)自动化

1、规则引擎

提升车险自动核保比例,继续优化信保自动审批功能,实施与优化车险自动核批、自动核赔等项目,将显著提升公司自动化、标准化水平。

2、流程引擎

较多的理赔环节容易产生时间损耗,建议引入流程引擎,以任务推送的形式,提升体验,缩短处理时间,加强岗位协同。

3、线上化

个代手续费、中介手续费、查勘公估费快速结算,以及出单电子单据、电子签名等,均可以利用技术建立线上化流程,缩短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大幅度提升效率。当然,线上化还需要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下不同的用户习惯来定制。

(二)移动化

推出针对用户端的移动平台,扩大自助批改、自助理赔的业务范围,让用户足不出户就能完整体验从购买到服务的全过程,利用移动载体增加客户黏性。

以企业微信为门户,着力打造管理人员移动办公平台,对接移动审批、邮件处理等功能,推出移动核保、数据分析频道,上线报销、培训、人力自助等模块,营造移动化的办公氛围。

(三)数据化

2018年,是我司从传统的MIS应用走向数据智能分析的元年。正在搭建的移动数据分析平台仅仅是一个开端,在提升数据体验与丰富性同时,还需要向全体华安人普及数据意识,关注并用好数据。

引入大数据离线与实时计算技术,完善基础组件,丰富分析体系,对机构、产品、渠道以及重要的车险条线,按照组合业务种类,建立红黄蓝分析框架,形成从计划、处理、监控、预警到干预的闭环能力,真正实现用数据说话。

未来数据服务的重要性可能更甚于数据应用(如统计、MIS、数据仓库等),将各种数据服务内嵌到操作环节,例如核保参考客户价值、车辆视图,车险报价基于推荐信息等,基于场景的数据驱动,才是大数据时代下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四)智能化

公司计划实施的车险智能定损、人伤智能定损、客服智能回访等项目,利用智能风控、语音识别技术,将对理赔减损与服务降本等方面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但离真正的人工智能还有距离。AI技术是与深度学习及大数据相结合的,具备自我进化能力,我们应密切关注技术的最新动态,在时机成熟时引入到定价、风控、服务、营销等环节,让机器成为我们的一员,走进一线,进而产生强大的生产力。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