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眼看市”的视力矫正
新年一到,市场便似迫不及待地换了一副眼镜,看什么都牛了起来。
不是吗?央行以及中央有关部门的权威人士说了几句关注股市的好话,市场就激动了起来。“三大利好”、“十大利好”之类的说法满天飞,好像“开门红”一红起来,就不是红个一两天的事了,非红个一年半载不可似的。“牛年”也就想当然的成了“牛市”的代名词。
这一切都符合“牛眼看市”的特征。
“牛眼看市”的特点,其一就是放大。
在“牛眼”看来,什么都是大的,小的也是大的。诚然,政策面重视股市,总比不重视好。央行新年伊始就把“要大力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稳定股票市场运行”提上议事日程,当然比一边不顾一切地收紧货币,一边还说“不针对股市”要好。可是,央行的重视现在还只是口头上的重视,将来可能会出台一些什么具体的利好政策,尽管可以想像,但想像的东西毕竟还不是现实,只能说是一种利好预期。而“牛眼”的本事,就是能把“针尖大”看成“磨盘大”,“针尖大的窟窿,磨盘大的风”一说,便由此而来。
“牛眼看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模糊。
中央政策研究室一位副主任表示,应积极培育壮大股市、房市、车市这三大市场,增强发展活力。如果他的说法并不只是表达个人看法或学术观点,而是对于未来中央可能出台的政策倾向的具体解释,那也确实是够令人鼓舞的。但是,不要说他的说法和央视所报道的“2009年股指期货、平准基金、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举措或许会相继推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的直接联系,就是被称之为“中央媒体重磅报道”的所谓这“三大救市王牌”,原文也只是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而并没有任何的片言只语说是政策动向。显然,这里面存在着某种模糊。对于股市来说,把模糊当清楚,无非就意味着利好预期的有效性从一开始就可能有了问题。
“牛眼看市”的第三个特点是只看局部,看不到全体。
也许在过怕了熊日子的人们看来,能有个“局部牛市”也是好的。“牛眼看市”恰好迎合了这种心理。一切有可能有利于说明“由熊变牛”的症候都被搜罗了起来。可是,在许多媒体为了顾全大局,尽可能地不说或少说不利于稳定的话,竭力营造出一个看起来似乎充满春天希望的大气候的情况下,人们似乎忽略了事物两面性中的另一面,比如出自国务院副总理之口的“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还在加深,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日益显现”;比如央行行长所说的“分析判断经济金融形势,制定和落实各项金融政策增加了难度”;比如,A股年报预喜公司比例创三年新低,等等。
其实,即使“牛年牛市”的愿望再强烈,也不可不注意避免“牛眼看市”的片面性。在这方面,我们倒不妨学学被称为2008年预测最准的经济学家谢国忠。2008年的谢国忠即使也曾在当年的4、5月间改口表示过不再看空,但他一直就认为2500点才有投资价值,眼看守不住了,才又看到2000点。在笔者看来,谢国忠预测得准不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懂得矫正视力,从而使自己保持清醒。
视力不好是需要矫正,也有办法矫正的。带个眼镜虽然有点麻烦,但是,可以让近视者看得远一点,散光的看得清一点。即使是又近视又散光,也有双焦或渐进变焦的眼镜可以帮助矫正。
当然,“牛眼看市”的问题,也并不全是眼睛的错。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长着两只耳朵,怎么能只听进顺风的话呢?耳朵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说,利好预期“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教训,去年也够多的了,怎么那么轻易就忘了呢?动脑,对于眼睛耳朵问题的矫正,也许更为重要。
黄湘源/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