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

五月 25, 2018/ 0 评论

岁末年初,各种评论国家、社会发展的林林总总的“十大新闻”,“十大趋势”新鲜出炉。姑且不论这些评选、总结、预测是否恰当和准确,多少也可以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崭新,可以启发人们对于2006年的展望。

今年1月份,国家统计局长李德水这样评论2005的中国,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同比提高了1.9个百分点,而农民人均纯收入降了1.6个百分点。二是成品油价格根据需要调整,导致一些商品价格攀升,比如农民的生产资料。三是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仅下降0.5%。去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603亿美元,下降0.5%,虽然是多年以来第一次出现下降趋势,但很平稳,不值得担忧。投资如果加上金融、保险等行业,去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大约是700多亿美元,国际社会、国际跨国公司也在调整对华投资方向,如向服务业发展。其它还有七个方面的分析,这位统计局长并不刻意在总结“十大”什么,而是力图告诉人们,2005的中国发生在经济领域的很多情况是前所未有的,有让人振奋的也有让人谨慎小心的,但总体上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健康和令人欣慰的。

有媒体用数字来盘点2005的中国。2005年全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840亿公斤,比2004年增长3.1%。全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86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全年的进出口总额达142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比2004年下降0.5%。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2004年上涨1.8%,涨幅比上年减少2.1%。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比2004年实际增长6.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与上年底基本持平。
这组数字客观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平稳和较快,同时也显示了投资和消费的结构性矛盾没有根本解决,投资偏快,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足。

上个月著名学者吴敬琏在一次论坛上指出,在我国经济社会体系需要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的情况下,改革却存在不少重大的缺陷。他归纳了四点:第一,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如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革,垄断行业的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基本经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等由于障碍重重而进展缓慢;第二,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所必须的法治环境迟迟未能建立;第三,政府必须提供的教育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不但没有加强相反有削弱的趋势;第四,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体制相适应的粗放增长方式也难于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由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行政腐败扩散等造成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并引起了部分群众对现实生活中消极现象的强烈不满。
老经济学家的话,非常尖锐地道出经济发展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佐证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命题,概括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使命的时代背景,也对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方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保险业作为现代社会特殊的经济分配手段和经济管控手段,可以为经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发挥作用,可以通过运用经济补偿功能、参与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功能等,使经济资源分配途径和渠道更加顺畅稳健;可以通过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补充社会法治环境的欠缺和不足,运用经济手段实现行政管理的效果;参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增强社会风险防范体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可以通过特殊保险产品的开发,推动社会自主创新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全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

中国人喜欢作展望,是这个乐观民族的传统;经济学家同样也喜欢作预测,这是他们“经世济民”的一条通道。于是,展望2006年的中国经济应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对于2006中国社会发展的展望,由经济参考报和新华网主办、首都16家新闻单位的总编辑、副总编辑联袂参加,广大网民踊跃参与的“2006年中国十大经济走势预测”是这样的:房价涨不涨,认为涨的居多;中国GDP增速如何,预测8%-9%的占70%;人民币汇率变动,认为将小幅升值的占100%;农民收入,认为会小幅上升的占100%;医疗收费是否会下降,认为不会降的占90%;就业形势能否得到改善,认为会更严峻的占50%;股市会不会有重大转机,认为将保持低迷的占89%;教育乱收费能否得到遏制,认为不会的占37%;认为会的占37%,消费品价格走势如何?预测将走高的占75%;居民收入会有何变化?认为会上升的占63%。

这样的预测很有针对性,是所有关于2006各种预测中最令人关注和思考的一个。由于问题设计得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社会热点,因此具有普遍性。它起码说明,2006经济、社会发展在保持比较快的速度的同时,一些矛盾问题仍然延续并困扰人们的生活。
也有人预测出2006七大赚钱行业,即IT行业回暖,软件工程师、搜索引擎工程师都是不错的职业;通信业竞争激烈,技术人才身价暴涨,3G工程师的年薪应当在15-20万元;物流业“钱途”越来越好,物流总监、采购经理的年薪都会达到20-30万元;建筑、房地产业高端人才薪情稳步上升,建筑设计师、注册建筑师的收入非常可观;零售业连锁超市经理、店长的收入也差不多月薪上万元;汽车业的研发工程师年薪有十几万元;金融业的理财顾问、投资分析师的收入年薪起点都在10万元以上。

除了上述微观层面的分析,在2006宏观方面,有专家探讨新的一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有人提出,科技创新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一个可持续的动力。中国在关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科技航天、杂交水稻等领域继续保持国际领先的同时,还要注重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口众多,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但劳动力技术含量低,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难以满足参与国际化竞争的需要。因此“十一五”期间,国家应花大力气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面向市场、面向国际的学科调整和科技攻关。另外,应促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和研究开发的主体,成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力军。也有人从行业的角度分析,新兴服务业将是促进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悬殊,区域间产业结构的演变将呈现交叉、重叠和转移递推的情形。因而就全国而言,在“十一五”时期,在贸易餐饮、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传统服务业继续增长的同时,金融、保险、咨询、物业管理、现代物流、信息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将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也离不开服务业的配套和支持。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在最近召开的“两会”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对于发展像保险业这样的服务业,已经引起高层高度关注。对于保险业发展来说这可谓生逢其时。保险业的发展已经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了。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