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与突围——深圳分公司“台州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孟志军/深圳分公司总经理

深圳分公司与总部同城,身处大湾区核心,是华安保险最早成立的分公司之一,曾经是机构发展的典范和排头兵,但近年来市场份额下滑、经营持续亏损,与区域经济飞速发展态势不匹配。分公司深刻反思造成目前经营困局的原因,我们认为,核心还是未能有效利用区位优势及区域资源,业务过度依赖中介渠道,客户资源无有效沉淀。
为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圳分公司自2024年起多维度寻求突破,力求通过产品创新和销售创新找到深圳华安的发展方向,如业务重构沉淀目标客户资源、政企互动寻找区域业务突破口、销售突破成立直拓业务团队等。当前,恰逢公司提出全面推进以“政企协作、产业深耕、生态共建”为核心的“台州模式”战略,让深圳分公司看到了通过“台州模式”寻求战略转型的破局曙光。
一、近期分公司开展的工作
自总部召开“台州模式”探讨会后,分公司立即启动“台州模式”学习及项目甄选工作,分公司与罗湖区相关部门展开了密集高效的交流和洽谈。从5月16日至今,深圳分公司多次向罗湖区领导及区金融署、发改局汇报

了公司的“台州模式”战略,公司副总经理CAI ZHENGYUAN带领总、分公司相关人员与罗湖区发改局进行了具体项目交流,积极寻求区政府层面的指导与支持。
同时,深圳分公司充分利用银保渠道资源,进一步扩大辐射半径,根据银行客户的基本情况和资金需求申报资管部门,寻求投资、保险等综合金融合作机会。目前,已运用此方法成功接洽如深圳镭神智能系统有限公司等优质芯片企业。
二、深圳华安的思路举措与探索
“台州模式”的推广与落地,需要保险端和资产端内外高度协同,以点带面,双向赋能,推动保险保障与资金运用的深度咬合。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分公司希望发挥区位优势,通过打造区域政企协作合作样板,突破自我,构建新生态。
1、结合各区产业特色选定重点区域
以产业聚集度高、政策支持强的罗湖区为起点,建立政企合作纽带,并逐步将罗湖区成功经验复制推广至深圳其它区域的智能制造、高端芯片、新兴科技、生物医药等行业,构建“标杆引领-经验复制-网状辐射”的立体化发展格局。
2、遴选“高精尖”重点项目
参考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工信部发布的2024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对项目进行分级分类。深圳分公司成立执行团队,组织研读深圳各区发布的《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项目注册地和公司所在地来开展筛选工作,制作处于全球领先或全国前三的相关企业名录。同时,密切关注国家及地方发改局、财政局的政策文件,特别是“十四五”规划、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方向。通过分析政策文件,筛选出与本地产业契合度高的支持领域。
3、聚焦“五大核心赛道”
围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文旅康养、困境企业纾困和不良资产处理”五个核心领域,根据五个核心领域企业的不同需求,由资管端进行企业画像,明确初筛标准,建立白名单筛选机制,由保险端挖掘、了解企业信评资质、融资主体隐债情况、担保主体的评级等维度信息,初步联系客户后为资管端提供基本信息用于初筛。
4、创新探索“费改保”
政府调整传统直接财政费用支出补贴模式,转而通过直接投保或提供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为社会治理和经济民生等各领域提供风险保障。深圳罗湖区率先探索,推出“平安罗湖·综合减灾治理类保险”“产业罗湖·企业发展护航类保险”“幸福罗湖·改善民生保障类保险”和“链接深港·跨境保险”等保险解决方案。此举有效嫁接政府公信力与数据资源,降低风险识别成本,拓宽优质资产来源。
5、以财险撬动生态,反哺车险
在竞争激烈的车险红海市场,头部公司已占据私家车、公务车等利润板块。“台州模式”为分公司重启乘用车市场提供了新思路:通过财产险业务切入企业和个人客户,借助资产管理端深化链接,重塑客户生态圈,增强粘性,提供全方位保障,最终实现价值反哺。
深圳分公司“台州模式”推动小组成立以来,公司资管端也多次与分公司一同拜访政府和渠道,推动业务部门与投资团队从“背对背”转向“肩并肩”,使得保险业务更懂投资偏好,也让资金运用更贴近风险保障需求。
“台州模式”是深圳分公司破局的关键,深圳华安将立足罗湖、辐射湾区,持续通过深化政企合作、聚焦核心产业、创新服务模式,探索以“政企协作、产业深耕、生态共建”为核心的特色发展路径,全力构建深圳分公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