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巴渝:重庆分公司探索“台州模式”之路
康彦滨/重庆分公司总经理

在保险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公司提出的探索“台州模式”,为“保险+资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我们正积极推进这一模式的本地化实践,期待其为重庆华安深度融入重庆经济生态、破解发展痛点注入新动能。
一、初识:生态协同的破局之道
初识“台州模式”,其“大生态”理念令人触动。它并非简单复制业务,而是以保险端的产品设计、风险保障能力为根基,以资管端的资金运作、牌照优势为纽带,通过高效决策机制整合内外资源,再以政企合作为桥梁,为地方特色产业提供定制化服务的生态体系。这恰是破解我们“生态不足、存在感弱”困境的对症良方——唯有深度嵌入重庆经济社会肌理,方能实现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乃至“共建者”的转变。
当前行业“千篇一律”的困局导致中小险企深陷内卷泥潭。国家金融“五篇大文章”与“新国十条”强调“专业化定位、科技化赋能、生态化协同”方向,更让我坚信:“台州模式”是分公司实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非选择题。
二、实践:聚焦“三重匹配”的本地化探索
实践中,我们锚定“三重匹配”原则,即领域匹配、伙伴匹配、能力匹配,逐步构建本地化合作网络。
(一)精准聚焦重点领域:结合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新材料、医疗康养”等产业特色,

集中资源于“保险能保障、资管能介入”的赛道。例如,针对重庆汽车产业集群,分公司组建车商公关“专班”,探索产业链投资机会,初步构建“服务+资管”双支撑模式。
(二)深化外部协同合作:已与重庆市水利集团、城市交通开投集团等市属国企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政企合作需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地方发展实际需求,而非停留在“对接会”层面。
(三)强化内部协同机制:打破部门及机构壁垒,建立“台州模式”例会制,通过强化学习、研讨深化理解,以试点项目为抓手,项目组成员在实操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加深对模式内核的理解。
三、破局:深化协同与构筑差异化的关键思考
实践深化了我们的认知:要在重庆成功落地“台州模式”,必须在“协同”与“差异”上做深文章。
(一)内部协同:机制化与专业化
建立利益共同体: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机制,如探索“协同业务分成制”,将保险服务与资管收益挂钩,真正形成“一盘棋”思维。
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培养既懂保险条款又懂资管逻辑的人才,弥合“保险资管沟通断层”,避免“保险说的话资管听不懂,资管做的方案保险接不住”。
(二)外部协同:从对接走向共创
提升合作能级:分公司项目组尝试与渝中区文旅、卫健部门接洽,通过数据分析为其文旅康养产业政策提供趋势参考,以“反向赋能”增强合作粘性。
打造特色生态:结合重庆“山水之城”特点,探索“文旅体验保障+康养资源开发”联动模式,将服务保障与项目运营结合,响应国家文旅融合、健康中国战略,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康养生态。
(三)差异化竞争:筑牢“三重护城河”
地理深耕:聚焦重庆“两江四岸”产业布局,建立区域服务壁垒。
专业积累:在特定领域(如汽车、新材料)深耕风险数据和服务经验,为产品定价和项目谈判奠定基础。
长期绑定:通过“保险+资管”模式与企业形成“成长共同体”,提供不可复制的“陪伴式服务”,超越短期套利思维。
四、展望:早日实现“生态共建”在巴渝生根结果
“台州模式”的探索永无止境。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深化项目落地:将现有意向项目“做深做透”,构建“保险服务+资管加持”的闭环生态;二是构建评价体系:建立“生态伙伴评价体系”,动态评估合作方的产业带动性、风险匹配度,确保资源精准投向高价值领域;三是深化科技赋能:运用大数据分析重庆各区县产业痛点,提升服务方案的精准度和响应速度。
“台州模式”的核心在于“共建共享”。于我们而言,这不仅是提升市场份额的策略,更是融入重庆、服务重庆的责任担当。我们坚信,通过持续探索,必能走出一条“保险有温度、资管有力度、协同有深度”的特色发展之路,让“生态共建”的种子在巴渝大地结出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