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经需要护照吗?
李开周/河南
读过《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路上孙悟空除了忙着打怪,还不得不做一项很繁琐的文书工作——倒换通关文牒。
例如第三十九回,师徒四人来到乌鸡国,上殿拜见妖怪假扮的乌鸡国王。国王问道:“那和尚是哪方来的?”孙悟空昂然答道:“我是南赡部洲东土大唐国奉钦差前往西域天竺国大雷音寺拜活佛求真经者,今到此方,不敢空度,特来倒换通关文牒。”
再比如第五十四回,他们到了西梁女国,西梁女国的女官问道:“使客何来?”悟空说:“我等乃东土大唐王驾下钦差上西天拜佛求经者,我师父便是唐王御弟,号曰唐三藏,我乃他大徒弟孙悟空,这两个是我师弟猪悟能、沙悟净,一行连马五口。随身有通关文牒,乞为照验放行。”
通关文牒在《西游记》里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不管经过哪个国家,唐僧师徒都要把通关文牒亮出来,请人家查验、盖章,有时候还要把旧牒交上去,更换一份新的文牒。从这个角度看,通关文牒挺像我们现在出国用的护照,所谓“倒换通关文牒”,则像我们发现护照签证页上密密麻麻填满签证,不得不再去申请一份新的护照。
唐僧是唐朝人,那个时代真的有通关文牒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准确名称并不是通关文牒,而是“过所”。
一千多年前,无论是唐朝人,还是受唐朝影响极大的日本人、朝鲜人,以及最初邻近唐朝后来又臣服于唐朝的西域诸国居民,出国时都要持有“过所”。那时候的“过所”究竟长什么样子?坦白说,比现在的护照简陋多了。现在的护照有内页也有封皮,印刷精美,还有高科技的防伪设计。过所呢?只是一张纸罢了,没有封皮,白纸黑字,字是手写的,盖着帝王、京官、地方官或者城门监守人员的印章。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一张“过所”,是公元853年日本政府颁发给本国一位入唐取经高僧的护照,通过这张护照,我们可以想见唐僧取经时一路倒换的通关文牒大概是什么模样。
最近这些年,国内凡是主打《西游记》招牌的景区,差不多都设计了通关文牒,作为文创产品卖给游客。这些所谓的通关文牒制作高档,印刷讲究,金灿灿,亮闪闪,如同圣旨,但是与历史上的护照相差甚远。
严格说,“过所”并不等同于护照。因为护照一般只在出境时使用,而“过所”则是在国内和国外旅行时都要使用的。为什么在国内旅行都需要“过所”呢?第一是因为唐朝没有身份证制度,政府临时颁发给旅客的“过所”就相当于身份证;第二,从春秋战国到民国末年,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统治者为了国土的安全和征税的方便,一直要求离开居住地的旅客出具通行证,如果没有相关证明,就不能通过宫门、城门、水门、国门等种种关卡。现在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还藏有一份民国三年的所谓“护照”,其实是苏州吴县警察部门颁发的通行证,船只持有此证可以通行,否则会有水上警察强行阻拦。
遥想当年,唐玄奘(真实的玄奘,不是《西游记》里的唐僧)从长安出发,去印度求法,穿过一道道城门、一个个小国,由于没有护照,途中受尽阻挠。
咦,他不是唐太宗派往西天取经的大唐御弟吗?怎么会没有护照呢?唐玄奘是二十七岁那年申请去印度取经,那时的唐太宗刚刚即位(一说是唐高祖在位的最后一年),西有吐蕃大军虎视眈眈,北有突厥骑兵侵扰边界,朝廷既怕国内青壮年投奔强敌,又怕吐蕃和突厥的间谍混进中原,把国门看得很紧,严禁僧侣和商队出境。所以呢,玄奘的西行申请递交上去,朝廷根本不予批准,更不会给他颁发“过所”。
玄奘信仰坚定,愿望强烈,朝廷不批,他就偷渡了。二十八岁那年,也就是唐太宗即位的第一年或者第二年,他偷偷溜出长安,偷偷穿过陕西和甘肃的十几座城池,途经西域诸国,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在三十多岁时抵达印度。
一个没有“过所”的僧人,是如何单枪匹马穿越国境的呢?靠施展“壁虎游墙功”越过城墙?靠施展“青萍渡水”渡过急流?当然都不是。玄奘不懂轻功,也没有孙悟空、猪八戒相助,他只是凭借超人的毅力和出奇好的运气。
按《大唐西域记》和《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走到凉州(今甘肃武威)时就被逮捕了,当地官员强行遣返,但是没派人押送,使他得以瞒天过海。走到瓜州(今甘肃安西)时又被逮捕,幸好瓜州刺史信佛,撕毁了通缉令,放他西行。此后过玉门关,过五烽口,同样被信佛的官吏私下放行。当他终于走出国门,先后穿越西域小国伊吾、高昌、龟兹国时,碰巧这些国家的国王也都信佛,不但允许他通行,还给他提供清水、粮食、马匹和随从,甚至还专门为他颁发了过所。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玄奘的西行之路就像墨西哥人偷渡美国,过边境线时九死一生,一旦过了边境线,再被遣返的概率就低得多了。
(作者系专栏作家,著有《武侠化学》、《武侠物理》、《吃一场有趣的宋朝饭局》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