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的时候不要马上行动

八月 31, 2018/ 0 评论

常言道,心动不如行动。但是,投资实践告诉人们,心动的时候如果马上行动,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再也没有比一听到利好消息就马上买进更容易上当的事了。处于信息不对称弱势一端的投资者可能永远也想不通,别人不仅早已预知了你刚刚才知道的一切,而且,他们还事先早早地埋伏其中,等你兴冲冲买入的时候,不是正好给他们充当了一回抬高股价的轿夫,就是成了接过击鼓传花的那个花圈的套中人。这也许正是为什么股市中的“利好兑现变利空”之所以成为一种潜规则的道理所在。一个“变”字,道尽了所有的玄机。

当然,这说的仅仅是利好。如果让人怦然心动的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利好,而只是别人所精心设计和制造的一个“局”,那就更是害惨了太相信自己感觉的投资者。其实,打动你的心的那些所谓买点,在你而言不过是心理错觉,而在他人而言,则是精心设计的能够体现最大营销效果的卖点。它越像“馅饼”,就越有可能是最可怕的“陷阱”。“谎言重复一千次就成了真理”,心理战就是这样成了市场操纵者在股市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武器。

华安保险月刊插图

真正让人害怕的并不是别人设计的赤裸裸的骗局,而是人们被洗过脑后的自我感觉。当自己的脖子上长着的已经不是自己的脑袋时,越好的自我感觉,就越容易陷入迷津,难以自拔。

价值投资如果成为一种迷信,那就不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而是误导。如果说逢低买入就叫价值投资,那么,买一大堆草纸是不是也叫价值投资?如果说长期持股就叫价值投资,那么,从上市持有到退市是不是也叫价值投资?人人都想做巴菲特,但是,当巴菲特也不仅做亏而且还亏大了的时候,你还相信学巴菲特就是价值投资吗?价值投资的真髓在于认识和发现价值,如果不管是买蓝筹,还是买ST,都不妨贴个“价值投资”的标签,那岂不成了一种可以简单模式化的东西?还有什么价值可言?

技术分析也是一种典型的洗脑术,并且往往成为一种带有强迫症特点的洗脑术。技术分析按现在最流行的新名词叫做趋势投资。然而,如果看图说话也能看出说出真趋势的话,那些通俗股书的作者个个都可以去做股神了,还用得着那么辛辛苦苦地码字吗?技术分析的特点,大体上可以说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用于辅助一些阶段性的波段操作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用于大趋势的判断则不免有失模糊。这也正是人们对趋势判断常常分歧很大的一个重要原因。问题就在于过分相信图形,就难免不为图形的似是而非所误。波段操作赚小钱,趋势投资赔大钱,岂非得不偿失?

不过,现在的市场分析,与其说是基本分析,不如说是政策猜谜。挥之不去的政策市情结,说穿了,不过是一场豪赌,赌的就是一张政策牌。问题是,大家都在赌这张牌,可是,谁又真正了解游戏规则?一会儿“半夜鸡叫”,一会儿“犹抱琵琶半遮面”,总不外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而已。政策市的甘蔗也没有两头甜,甜了这一头,就不甜那一头。

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重要的不是心动了没有,而是要弄清楚让你心动的究竟是什么?可信还是不可信。信者,从人从言。人言可畏。人言引发的不理性的心动也很可怕。不理性的心动之后的马上行动更可怕。可怕就可怕在,不理性的心动容易导致不理性的行动,而不理性的行动则必然导致“打落牙齿肚里咽,自酿的苦果自己尝”。

在笔者看来,心动的时候不要马上行动,应该成为一条投资者行为守则。每当怦然心动的时候,首要的任务不是马上行动,而是去弄清楚让你心动的事情真相,一不唯书,二不唯图,三不唯上,四不唯人言,可以相信的只能是实事求是的理性判断。换一种表达方式,这条准则也可以表述为:想清楚了再行动。

黄湘源/深圳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