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基业诚信为先——山西票号诚信文化启示
史料记载,票号兴起于明末清初的山西平遥。1823年,平遥商人雷履泰开办“日升昌”票号,用金融票据往来的方式,代替施行了几千年的商业往来必须用银两作支付和结算手段的老办法,开创了山西经营金融业务和中国现代信用制度的先河。从明初到清末,山西商人在中国商界中活跃了500多年,其活动区域遍及国内各地,并将足迹延伸到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半岛。晋商的经营项目十分广泛,尤其在创立票号后,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一度执全国金融界之牛耳。
票号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因为金融业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标志。同时,金融业的产生也代表了信用制度的建立,有了这种信用以后,才能进一步促进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简单地说,票号做的是汇兑买卖,即客户把银子交到票号,拿上一张由票号开出的汇票,到别的地方就可以凭票再把银子取出来。在雷履泰创办“日升昌”后的100多年间,众人纷纷效仿“日升昌”的模式,先后在平遥开设了20多家类似的商号,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金融中心。据统计,当时全国有票号51家,山西就占了43家,而平遥就有22家。因为它们都以经营汇票为主,又都由山西人开办,所以当时的人们和后来的研究学者把它们统称为“山西票号”。
山西票号之所以能经营百年以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诚实守信的商德是山西票号百年屹立的决定因素
“诚信不欺,利以义制”是山西商人经营活动中严格遵循的信条。晋商把经商之道排列为一守信,二讲义,三取利,将商业信誉看得高于一切,认为经商虽以营利为目的,但凡事又以道德信义为标准。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日升昌”设在北京的分号遭到劫掠,银子被洗劫一空,甚至连账簿也被烧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仍然遵循信义原则:只要储户拿出存银的折子,不管银两数目多大,票号一律立刻兑现。他们以不计后果的举措,向世人昭示了信义在票号业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日升昌”的这种做法虽然使票号遭到暂时的损失,但却为自己赢来了巨大的信誉:战乱过后,当北京分号重新开业时,不但普通百姓纷纷将积蓄放心大胆地存入票号,甚至朝廷也将大笔的官银交给票号汇兑、收存。
在“日升昌”票号创始人雷履泰故居里,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这样一副对联:“货殖高贤义为本,鱼盐大隐诚作根”,以“诚”、“义”为根本,正是山西票号成功的最大保障。同时,也使得晋商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大环境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富”。由此可见,山西票号能持续经营上百年,靠的不仅是雄厚的资本金,更是长期的信用积累。
二、深厚的晋商文化是山西票号持续稳定经营的不竭动力
通过晋商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他们之所以能称雄商界500余年,首要的就是诚信为本,这是其经营的核心理念,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山西票号。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晋商对掌柜的选用一丝不苟,对店员、学徒的录用也是十分严格。对每一个入号学徒的小伙计,都要经过长达数年的观察和训练。首先是“仁、义、礼、智、信”的素质道德教育,聘请老师讲《大学》、《中庸》。此外是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有“重信义、除虚伪、节情欲、敦品行、贵忠诚、鄙利已、奉博爱、薄嫉恨、幸辛苦、戒奢华”,“快在柜前,忙在柜台;人有站相,货有摆样;顾客上门,礼貌相待;不分童叟,不看衣服;察言观色,惟恐得罪;精于业务,体会精髓”等品行操守和行为规范。同时,各种号规和管理制度,从行为上进行约束和规范。
各家票号都这样做,世世代代都这样沿用,久而久之,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就成为一种传统,形成了晋商特有的文化现象。山西人将关公看作财神的化身——有关公保佑就能发财。其实,关公从没做过生意,只是一个武将。但关公却是古代忠、义、信、仁、勇的完美化身和典范。各家供奉关公说明经商也离不开“忠、义、信、仁、勇”这些古代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正是这种具有深厚底蕴晋商文化的熏陶,才造就了山西票号的百年基业。
三、山西票号诚信文化的启示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行为规则,也是保险业的帝王法则,作为现代金融业的一个部分,保险业也是一个以诚信为根本的行业。最大诚信原则作为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之一,正是体现了以诚为本、以信为根的行业经营思想。
目前,保险经营中存在的违规经营、理赔难和销售误导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业的形象。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自己的保险诚信文化,缺乏整个行业共同遵循的、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短时期的规模和利润固然重要,但涸泽而渔的做法万不可取。客户的不满情绪一旦累积爆发,会严重影响公司的营业活动。诚信经营的理念不应仅限于口头上,在企业文化导向、考核方式和内部制度建设等方面,也应持久体现诚信经营的理念。保险诚信文化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自律,更需要规则、法律制度的约束和保证。只有建立起保险业自己的诚信文化,才能保障全行业发展的后劲。
今天,整个保险行业如果仍然不注重诚信建设,希望明天就有一个诚信的行业形象自然也是痴人说梦。因此,诚信建设要有长远眼光,要准备打持久战。诚信建设可以考虑从新公司、新人员着手,逐步覆盖所有部门和从业人员;从接触消费者的大量销售人员着手;从中高层管理人员着手,建构好有利于培养诚信氛围的制度安排。通过长期努力和点滴积累来逐步树立行业诚信,引导行业从根本上改善形象。
(本文获“诚信教育心得评比”一等奖)
吴让军/稽核监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