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资保险70年

十月 24, 2018/ 0 评论

石晓军、成继跃/北京

自改革开放,外资保险从无到有,一路走来,且翱且翔,已经成为中国保险业整体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以来,外资保险的发展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一、最初三年:外商保险的退出

为了区别于1980后的外资保险,在建国最初的三年,业界常用外商保险这个名称,也有用外国保险、洋保险等,本文对这些词汇暂不做考证及区分。

现代保险对中国而言是舶来品,中国保险带有“海外基因”。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外商保险在中国保险市场上举足轻重,仅上海一地就有63家外商保险公司。

新中国成立之后,取消了外商外汇自由进出,禁用外币保单,禁止华洋两种费率,禁止挪用保费或拆放私人生息,须缴纳保证金。国家保险机构制定了新的保险规章制度和统一的保险费率;规定对国外保险市场的分保关系由国家保险机构统一办理;私营华商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的溢额部分全部向国家保险机构办理分保。这些措施,大大压缩了外商保险公司的业务空间。与此同时,外国在华工商企业也逐渐停业,外商保险公司的直接业务来源随之枯竭。最终,外商保险公司几无业务可做。1949年外商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全国保费的62%,到1952年降低到了0.1%。1952年底,外商保险公司陆续申请停业,自动退出中国保险市场。

1952年,苏联国外保险管理局指令其驻中国东北总代表将所有在我国东北境内财产保险业务无偿地移交我国。1952年12月31日中午12时完成了交接,至此,外国保险公司完全退出中国保险市场。

二、1980年以来外资保险发展的四个阶段

自改革开放,外资保险从无到有,一路走来,且翱且翔,已经成为中国保险业整体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以来,外资保险的发展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80年至1992年外资保险与中国接触、了解。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保险市场尚未开放。外资保险公司的代表处成为外资保险和中国之间的桥梁。从1980年开始,外资保险公司纷纷成立驻华代表处,到 1992 年有22家保险公司设立了28 家代表处。1980年,AIG与当时的人保联手,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合资保险公司——中美保险公司,双方各占50%股权。中美保险公司注册地是百慕大,主要在纽约和香港开展业务。后来中国入世后对人身险合资公司的股权规定即源于此。1981年12月4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香港民安保险有限公司在深圳设立分公司,是第一家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境外资本保险公司。

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01年,外资保险进入中国的试探阶段。1992年9月,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作为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这是外资保险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历史性里程碑。应该注意这个历史性事件的背景:邓小平南巡和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结束“姓资姓社”的历史争论。可见,1992年安邦登陆中国并非一个孤立的偶然事件,而是中国进一步改革的历史大事中的一粒珍珠。

此后,外资以多种形式进入中国保险市场。1993年12月17日,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入股平安,均出资3500万美元,各持股5.56%。1994年,东京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社上海分公司成立,是中国第一家外资产险分公司,也是第一家在中国取得经营许可证的日本保险公司。1996年10月,新华人寿成立,苏黎世保险公司以股份代持的方式持股27.5%。后来,新华人寿又于2000年8月向苏黎世、国际金融公司、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险公司以每股5.2元的价格招募24.9%股份。1996年11月,中宏人寿保险公司在上海成立,中方股东为中化集团财务公司,外方股东为加拿大宏利旗下宏利人寿,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人身保险公司。时任中国总理李鹏和时任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莅临开业典礼并剪彩,足见重视。值得注意的是,中宏人寿的外资和中资持股比例分别为51%和49%,是外资控股型合资寿险公司。

1999年1月,由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和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的安联大众人寿保险公司在上海正式开业,安联拥有该合资公司51%股份成为控股股东,是中国第一家获准开业的欧洲合资寿险公司,也是中国加入WTO之前成立的外资控股寿险公司之一,成为之后的特例公司之一。2000年11月,泰康引入瑞士丰泰人寿、苏黎世洛易银行、新加坡新政泰达投资和日本软库银行等四家外资股东。
这一阶段,外资保险公司业务得到了较快发展,保费收入从1992年的29.5万元增加到2001年的32.8亿元。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保险业成为中国服务贸易领域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在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前夕,国务院第4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足见中国对保险业开放的重视。

第三阶段从2002年到2017年,是外资保险在中国的平稳发展阶段。2002年1月,中意人寿保险公司在广州成立,中方股东是中国石油集团资本有限责任公司,外方股东是意大利忠利保险有限公司,是我国加入WTO后成立的第一家合资保险公司,中外资持股比例各占50%。2002年有6家外资保险公司获批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加入WTO之后,中国对外资保险开放的区域也不断扩大。1992年,中国对外资保险只开放了上海,到2003年已经开放了北京、天津、重庆、成都和广州等10个城市。2003年1月,美国利宝互助保险公司重庆分公司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西部城市开业的外资保险机构。

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保险业过渡期只有3年,比其他金融行业提前2年全面对外开放,属于开放力度最大的行业之列。2004年3月15日,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办公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了“5-3-2”条款(即申请前 1 年的年末总资产不低于50 亿美元;人身险外资50%股权限制、30年保险业经验和2年办事处要求)。2004年底,已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37家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98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2.3%。

随着2008金融危机爆发,外资保险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分化和市场相对稳定的阶段。一些外资保险公司发展良好、业务稳定、市场不断从一线城市向全国扩展。另外一些外资保险公司经营失败,本土化不成功,经历股权变化波折,导致减少投资甚至退出中国市场。2008年,外资保险公司已经达到48家。从2013年至2017年外资寿险公司保持28家不变;从2014年到2017年外资财产保险公司数量一直保持22家不变。

第四阶段是从2018年开始的可预期的跨越式发展阶段。2018年初,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南博鳌论坛宣布中国进一步开放、改革的全局部署,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例限制,特别提到加快保险行业开放进程。在2018年即放宽合资人身险公司外资持股比例至51%,五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中国保险业再次成为新开放的排头兵,迎来新开放时代。外资人身险的股权限制将有序取消,外资保险进入一个可预期的跨越式发展新阶段。

三、入世以来中国外资保险的总体发展情况

入世以来的17年,我国外资保险发展最重要的成绩是完成了总体上的经济布局,为今后进一步的深度融合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个成绩主要表现在外资保险机构的数量增长,从2000年的21家公司增长到2017年57家(不包含外资保险中介机构 13 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 22 家,人身保险公司28家,再保险公司6家,资产管理公司1家 ,占中国全部保险公司数量的30%(目前中资、外资公司共193家);省级分公司数从2004年的29家增长到2016年的327家。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保险机构在我国设立了141家代表机构。到2016年,每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平均在6个省份设有分公司。图1显示了外资保险机构数量的增长情况。从图中来看,外资保险机构的数量增长的特点是比较平稳。
从外资保险公司的来源国和地区构成来看,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除平安健康保险的外资股东是来自南非Discovery保险公司之外,主要分布于北美(美国、加拿大)、西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士、瑞典)和亚太(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500强中的外国保险公司均进入了中国市场。

从外资保险进入中国的形式来看,形式多样。人身险外资保险公司因为限于法律要求,以合资公司的形式为主,而且中资控股。友邦保险、中宏人寿和中德安联三家是成立于中国入世之前的特例公司,按照“祖父条款”保留了外资独资或外资控股的初始设置。早期外资产险多以中国境内分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然后“分转子”,成为独资法人公司,并可更名经营。2005年4月,三星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率先从原先的三星火灾海上保险上海分公司改建成为国内第一家外资独资财产保险公司。类似的,日本东京海上火灾保险于2008年改为全资子公司并更名为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2008年2月1日,美国联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改建为丘博保险(中国)有限公司(美国联邦保险公司全资拥有的法人子公司);2010年安联保险公司广州分公司改建为安联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后期的外资产险多以外资独资子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2007年3月现代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成立,它是韩国现代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社在中国设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2009年乐爱金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2010年富邦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均以独资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外资再保险多以分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但劳合社是一个特例,2007年劳合社再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以劳合社全资子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2010年获得直保业务,公司更名为劳合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也有以外商独资的形式存在,达信保险经纪公司于2006 年获得了中国首家外商独资保险经纪营业执照。一个重要的动向是今年5月9日,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总部拟在上海申请设立独资安联(中国)保险集团公司。

从外资保险在中国的城市布局来看,入世之前集中于上海、广州和深圳,入世两年内放开北京、成都、重庆、福州、苏州、厦门、宁波、沈阳、武汉。2004年底入世过渡期结束时,取消区域限制。到2004年底,九成以上外资保险保费收入仍来自上海、广东、北京三地。2010年之后,江苏等东部省份逐渐占据一定份额,成都、重庆、沈阳等也逐渐进入外资保费前10名。时至如今,尽管外资保险的经营区域限制早已取消,但外资保险仍然主要集中于中国的东部,中西部的渗入程度较低。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保险发展的地区不均衡的特点,也是外资保险主动布局的结果,同时也隐含了未来的战略机遇与挑战。

入世17年来,外资保险最受关注的是保费市场份额。图2和图3分别给出了外资财产保险原保费的增长和市场占比的变化情况。在图2中,全国的财产险原保费收入对应着左边的纵坐标,外资财产保险原保费收入对应着右边的纵坐标。通过坐标的切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外资财险在保费增长方面的表现没有掉队。甚至,2014年以来,外资财险的发展势头超过全国水平。这在图3中也得到了相应的反映。2014年之前,外资财险的保费收入占比一直徘徊在1.5%以下,2014年以来,稳定上升到2%左右。占比的数值小是外资保险的主动战略选择的结果,而不是问题本身。从增长的趋势才能看到事情的本质。而且,从外资保险集中的城市来看,其竞争力不可小觑。2017年,在北京、上海、深圳、广东等地,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4.65%、15.22%、8.91%和10.46%。就具体的个案来说,外资保险的竞争力可谓所向披靡。例如,2017年,友邦中国的新业务价值增长达到60%,税后营运溢利增长达到39%,年化保费增长达到61%,偿付能力达到438%。

在人身险领域我们也同样可以观察到类似的结果。图4用左右两个纵坐标分别绘制了全国人身保险原保费收入和外资人身保险原保费收入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两条曲线基本重叠。这反映了外资人身险的保费增长是与全国同步的,既不是领跑者也不是落后者。从图5来看,外资人身险保费收入占比一直稳定在6%上下,没有太大的波动。

四、外资保险产生的效应

1、竞争效应

外资保险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初期,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冲击比较明显,带来了显著的竞争效应。但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个竞争效应的激烈程度逐渐淡化。典型的例子就是友邦保险。自1992年进入上海市场之后,友邦借助于代理人销售的方式,快速占领市场,截止到1995年,友邦占据上海寿险市场的90%的份额。1994年底,平安保险进入上海市场,在上海市场展开激烈的竞争。1995年友邦的上海市场份额就降为23%,到2001年进一步降至14%。形成对比的是,1996年平安保险在上海的市场份额上升至33%,到2001年更是上升至51%,成为上海保险市场的龙头老大。

在直保市场上,外资保险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较小。但在再保险市场上,外资再保险的进入,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再保险集团垄断的市场结构。事实上,目前中国再保险市场结构比较稳定,中国再保险公司的份额已经降至1/3左右,而外资再保险几乎占据了另外的2/3。

2、改革效应

“狼来了”的预期对促进中国保险业的自身改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001年,我国正式入世之后,留给保险业的过渡期只有3年。面对逼人的局势,中资保险公司严阵以待、奋起改革、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太平洋保险公司和平安保险公司分别于2001年、2003年进行分业重组,成立了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也于2003年重组改制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和香港挂牌上市。两年之后,四大国有银行才开启了股改上市之路。

3、创新效应

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通常都是采取“小而美”的发展策略,形成专注于某个领域或者某类客户的特点。由于专注,所以创新。例如早期北京的瑞泰人寿保险专注于投资型保险的开发,成都的安盟保险专注于农业以及相关保险的开发,信诺人寿保险专注于电话销售,美国友邦保险致力于精英营销团队建设等。这些创新的溢出效应,带来了中国保险市场的活力和进步。

很多创新产品常常是由外资保险公司率先推出。例如中宏人寿2000年在上海售出中国第一张分红保单,2002年中澳合资的中保康联成为第一家在我国境内尝试经营外汇保险业务的公司,对提高我国保险的国际竞争力至今都有参考价值。

外资保险注重服务创新,将自己清晰地定位为综合的风险管理者而不是财富管理者。从客户中的愿意推荐者和批评者占比之差(净推荐值)来评价保险服务,外资的排序要优于中资。2017年,友邦的净推荐值排名第一。外资保险主险附加率可以达到5.2%,而中资险企平均则不足百分之一。

外资保险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也常常引领行业。1994年,友邦保险开发出中国大陆第一套自动核保系统并投入使用;1994年,友邦保险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密切合作,在国内保险界首创续保费银行转帐系统,方便客户缴交保险。而在近期的智能技术应用方面,外资保险也走在前列。2017年,中英人寿利用英方股东英杰华(Aviva)集团全球独立的Digital Garage(数字车库) 以及Digital- first(数字化优先战略),与腾讯共同成立“腾讯金融云-中英人寿大数据实验室”设计更有价值的产品。

4、并购效应

外资人身险公司受限于50%股权的规定,好的方面是中外股东皆“一时豪杰”,可以相互借势。2004年,中美大都会人寿保险利用其中方股东首都机场集团的行业优势,主导首都机场航意险市场,在首都机场所属重庆机场的航意险市场也成为主导者。2005年,海尔纽约人寿通过中方股东优势快速占领青岛市场。中意人寿2005年获得了中方股东价值200亿元保险费的年金保险合同,创造了单笔保险的世界纪录。

然而,50%股权上限也可能会带来“一时瑜亮”之咒,出现中外股东之间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容易导致股权变化、更迭。外资保险的股权交易一方面给中国保险市场带来了保险并购的新思想,另一方面也让传统行业的国有企业以及民营资本拥有更多的机会登上中国保险的舞台。2016年7月,蚂蚁金服成为国泰财险控股股东;2017年,浙江国贸将其持有中韩人寿的50%的股份转让给浙江东方。

此外,一些外资保险公司也善于主动运用资本手段完成扩展,为中国保险市场注入新力量。2014年2月,法国安盛集团(AXA)宣布完成对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50%的股权收购,成为安盛天平的最大控股方,安盛天平财险也成为中国市场上最大的外资财险公司。2014年2月,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Starr Indemnity & Liability Company)受让大众保险第一批39.19%的股份转让,加上此前史带国际持有的20%股份共持有大众保险59.19%股份,同年将大众保险更名为史带财产,董事长兼CEO为格林伯格。

外资保险的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并购效应是使中国银行业深度介入保险业,开启了银保混业经营的初步尝试。2009年,交通银行收购了中国人寿51%的股权,与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合资建立交银康联,成为首家由商业银行控股的保险公司。2010年北京银行收购了中荷人寿之前由北京首创所持有的股权。2011年,中国建设银行收购了太平洋安泰人寿的太保集团和荷兰国际集团(ING)的股份,重组更名为建信人寿。2012年,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金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60%的股权,法国安盛保险集团持有27.5%的股份组建工银安盛。2013年,招商信诺完成了股权转让,招商银行正式成为招商信诺的中方股东。2015年,中国银行通过旗下中银保险收购中航三星人寿51%股权,成立中银三星人寿,三星生命保险株式会社持股25%。

(作者石晓军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作者成继跃系中国保险学会高级经济师)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