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保险业变革发展的新方位

三月 18, 2019/ 0 评论

文 车昭益/长沙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保险差异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经济结构、人口结构、收入结构的变化给保险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对人民美好生活对保险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化,中国保险业要深刻认识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的变化,在国家发展的历史新方位下寻找自身发展的新方位。

新时代供需矛盾由较低层级解决温饱为主向中高层级转变,从“数量短缺型”向“优质不足型”转变,从简单同质向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供给转变,需求的转变孕育了差异化的保险需求,还将继续形成更多的保险需求。中产群体在推动新时代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创造越来越大的价值,研究、分析、判断、把握这个群体的思想、价值观、消费习惯,成为保险行业能否赢得未来的关键。庞大的人口基数、先进的电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第三方支付和物流快递、前仆后继的创业大军、充足的VC、PE资金支持,加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传统商业零售、服务业、金融业,给互联网保险创造了较好的消费实现条件。国内网民不盲目追寻品牌、喜欢独立思考和选择,给中小保险公司提供了差异化发展的机会。

面对新时代国家发展方略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保险业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涵,登高望远,跳出保险来谋划保险。在融入并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找到生存发展的新方向。

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更有温度的服务赢得市场和社会的尊重。

“大数法则”决定了保险是典型的群众事业,保险的社会性是与生俱来的。保险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在客户最需要时送上温暖。保险的温度,不是简单地跟客户讲感情、送温情,而是体现在用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去经营,用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去践行,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去思考。保险是服务行业,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保险作为服务业的特质和要求。要使保险更具人情味就要把服务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逐步实现由销售主导向服务主导转型;把科技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实现由人力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型;把价值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实现由规模取向向价值取向转型;把商业模式聚集在“人”上,聚焦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

二、融入改革发展大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体现保险担当。

保险行业只有与时代责任和伟大使命相连,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大布局、大战略,才会基业长青。我们应立足时代要求,自觉将行业发展融入科技兴国、健康中国、治理体系现代化、乡村振兴、精湛扶贫、一带一路、军民融合等国家发展战略,实现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行业创新文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科技保险,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保驾护航。发挥保险的机制、专业、技术和网络优势,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体系“一支柱”建设,经办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普惠、更专业、更便捷、更精准的健康管理服务。

深入开展“保险+管理+科技”的模式创新,将保险嵌入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进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运用科技手段,发挥专业优势,策应精准农业,服务并促进农业的集约化和现代化。推广“政府扶贫救助保险”,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持续脱贫提供切实保障。发展环境责任保险。加大传统航运保险、工程保险的创新供给和服务力度,针对“一带一路”的新需求,提供贸易信用保险和投资保证保险等服务,鼓励和支持“走出去”,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平台,开展跨境保险业务创新。建立区域性风险管理平台,打造面向全球的保险服务网络。围绕“军人”和“军产”,区分“平时”与“战时”,“常规风险”和“非常规风险”提供保险服务,为实施强军战略提供支持与保障。

三、回归本源,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守初心。

近年来,保险行业发展中出现了关注保费,忽视社会和客户保障;强调保险的市场性,忽视保险的社会性现象,一些保险企业忙于上规模、比速度、抢份额,这些问题的产生,其中深层次原因是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初心”。

保险就是保险,要回归本源,遵循保险业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保险的“本”在保障、在服务、在风险管理、在实体经济;保险的“源”在基础、在结构、在质量、在效益。要深入研究,探寻保险业发展速度、模式与风险的均衡点,明确经济发展为保险业提供的合理增长区间,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和保险资金投资回报目标,使保险业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稳健地成长,使保险投资成为实体经济的源头活水。我们在开发每一款产品、进行每一笔投资、开展每一项服务时,都要思考,这么做能为国家贡献什么,对社会改变什么。

四、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风险,推进保险业全面创新。

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正在转型升级,市场环境日益复杂、跨界多元,保险业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进理论、实践、制度和文化创新。重点围绕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以及技术领域进行创新,打造、延伸、拉长保险服务价值链,推动行业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商业模式和发展模式。打造国企和民企、传统企业与科技型企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优势互补的创新链,构建创新共同体。围绕供给侧改革调整保险产业结构,发展老年保险服务业,为破解老龄化问题贡献保险力量。加强对监管内在规律的研究,不断增强监管的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稳定性。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攻坚克难,破除阻碍行业发展的一切障碍,回答新时代保险业为什么发展,靠什么发展,发展逻辑,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一系列基础问题,根据新的实践,对行业改革发展的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现代保险发展规律的认识,重新认识并定义“做大做强”,解决“为什么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积极开展理论探索,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险理论与发展思想。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汲取营养,凝练提升行业文化,让文化自信成为行业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行业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强化行业道德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全面提高全行业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自觉维护消费者利益,最终形成“从业人员有信仰,公司有力量,行业有希望”的行业发展新格局。

五、把握形势,直面问题,明晰路径,突出重点,下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棋。

首先,要正确把握形势。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保险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保险业要清醒认识并把握好“历史阶段”的定位,把解决主要矛盾作为工作重点和突破,关注深层次和根本性变革,聚焦服务民生和服务实体经济两大领域,实现从“速度”到“质量”的动能转换。

其次,要敢于直面问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保险行业“不充分”主要是在服务实体经济,满足社会需求方面不充分,这种“不充分”不仅体现在量上,也体现在质上。“不平衡”主要是针对行业发展而言,即保险业务发展的不平衡,包括了促进发展与防范风险之间、发展质量与效益之间、产寿险之间、保障与投资之间、地区之间、长短期业务之间、车险与非车险之间等。行业要认识到这种不充分和不平衡,既是差距,更是空间和机遇。

其三,要明确任务。解决好发展速度与质量、生产力和增长动力、发展模式和路径、系统性风险防范、全面深化改革与行业稳定发展、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健康发展问题。

其四,要选对路径。保险业改革发展不能脱离特定时代背景,既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更不能崇洋媚外,生搬硬套外国模式。要把握好历史阶段基本国情与新时期最大实际的关系,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规划部署并稳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

其五,要突出重点。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深入开展“保险业姓保”的活动,切实解决行业存在的痼疾。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和化解风险、全面深化改革三大中心工作,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两大重点。观念和能力是风险的“根”,销售和服务能力滞后,是引发行业风险的“内因”,解决风险问题,要从转变发展观念,提升发展和服务能力入手,将转变观念和提升能力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银保监管部门应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领导下,加强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坚持宏观审慎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及时有效地参加识别、监测和解决大型复杂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完善保险集团监管制度体系。尝试开展保险业整体性压力测试,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帮助和智力支持。加强对创新型非传统保险业务、资产端和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一方面,加强对利率敏感型保险业务、高现价中短存续期保险产品、创新性信用保险保障业务等负债端的监管,加强对互联网保险领域的风险监测;另一方面,加强对另类投资性资产相关风险的监测,分析研究保险资金运用业务或产品的结构和复杂性,切实关注地方隐形债务风险,防止资管产品和业务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传递而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作者系保险行业资深从业者、研究者。)

评论一下?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